×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挖贝网> 产业> 详情

评论|高凤勇:为什么要乐观的看待“科创板”?

2018/11/19 7:52:38      新三板文学社 高凤勇

最近新政多,围绕这些新政,我们看到了形形色色的反应。

小的诸如新三板推出的存量改革措施,大的比如有关国家领导人和部委对民营经济的表态,各地政府和各类机构对纾困民企的举措,自然也有科创板


除了漠不关心,最多听到看到的态度是怀疑:

这是真的吗?又是骗人的吧?看起来难以搞好,没啥希望,观望一下再说吧!

还有一部分批评甚至是谩骂:

为什么要纾困民企?搞成这样是活该;

为什么要银行和政府支持他们?

实属劳民伤财和国有资产流失之举;为什么要开个新板块?

又是新开个赌场割百姓韭菜;仅靠多开几个“赌场”就有用吗?


当然总会有一些支持之声,比如我本人对各类改革总体上都是支持的,当然在支持之余也会做些思考,进而传播一些自己的建议,并且希望能够改变自己的某些固有程序以便在新的变革中获得新的业务机会。


科创板的推出被大家评论为资本市场的增量改革。何谓增量改革呢?我的理解:旧有的体制、资产、利益格局沉淀已久,简单推倒重来阻力重重,一刀切式地力推容易激发社会矛盾,处理不好还可能引起动荡。


此时,保留老的利益格局不动,新开辟一个战场,区隔新旧势力,给出新的制度规则,吸引和培育新的力量,并用新的成果引领更多的旧势力加入。随着增量越来越多,占比越来越大,旧有矛盾就会越来越弱化,直至迎刃而解。


中国的改革过程中,启用增量改革模式是屡试不爽的,比如我们熟知的各类所谓双轨制,各类新区、特区,等等。


增量改革的路径和方式为我们过去四十年的实践贡献了大量的案例,大量的惊喜,比如南海边的明珠深圳,恰恰就是增量改革成功的典型代表,不仅为祖国贡献了一个新的大型城市,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多了一种精神、一种朝气、一种引领。


直观理解,一个增量改革措施成就大小大概需要几方面的要素:

第一、老制度是否沉珂已久、饱受诟病?这代表了民心和民意;

第二、新的改革能否举全国之力,还是仅是区域行为?这决定了改革所能获取和吸收的资源;

第三、新的改革有没有资源独占性?这决定了区域竞争的激烈程度;

第四、改革执行的区域政府和具体执行者是否既有很好的视野高度又具备非常扎实细致的落地能力;


从上面四个方面观察,科创板的成功概率大家就可以进行简单推测:

首先,中国资本市场经历近30年的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确实积累了很多制度性的矛盾,最典型的后果之一就是我们的最大市值的新经济代表公司都出走海外,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中国资本市场的旧有制度很难再有更好的推动力,同时由于大量散户化参与的格局一时难以扭转,直接落地类似注册制改革、强行退市等制度确实容易激发矛盾;

其二、这个改革虽然落户上海,但是上市资源是全国化的,服务的机构、参与的投资者都是全国化的,这个板块会有大量的资源供给,这与全国众多其他类型的区域战略完全不一样。

其三、交易所资源在中国就是稀缺的,注册制的制度目前是独占的,其他市场完全无法进行直接竞争。

其四、有目共睹,上海区域政府和执行人员的能力和素质确实是很高的,既有办大事的经验,比较好的国际化视野,又在全国以细致细腻著称,把一件事情无微不至地干好的能力全国少见。

基于以上四点,我觉得此时在上海落户科创板改革,真的有点天时、地利、人和之味道,这是让我比较乐观的主要原因了。

我想怀疑也好,漫骂也好,也许是因为在过往过程中受到过一些挫折,在金融业的提法一般叫形成过一些不良,遭致过一些损失,甚至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但是该如何应对这些困难或者不良呢?

最直观的反应是认真对待,积极处理,尽可能地减少和挽回损失;

多数人和企业大多还会总结经验,亡羊补牢,查缺补漏,以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这都是正确的应对方式,但是在很多种情形下,简单做到上述两点都是只能减少损失,却无法完全覆盖或者化解风险,给自己全副武装包裹起来的结果甚至会让企业后面举步维艰。

乐观的做法是除上述做法之外,还要努力迎接变革,拥抱变革,用成长和盈利化解风险、覆盖风险,小至企业,大至中国,悲观的人也许更多地是用静态的观点在看问题,因为静态地看,很多问题无法现时解决,窟窿无法弥补,乱子是必然会出;

但是动态地看,只要能进步,当增量足够大,原来的问题看起来就没有那么难解,或者就会有更多条路、更好的解决方式,这也许就是世界观。世界观决定命运,所言非虚。

(文章来源:新三板文学社/作者:高凤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