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挖贝网> A股> 详情

近三十年发展回望,中国手术机器人如何拓展医疗创新版图?

2025/4/24 17:48:51      挖贝网 李辉

近日,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联合应科咨询发布了《中国手术机器人行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对我国手术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追溯行业发展的关键节点,既是对发展脉络的系统性回望,更是为行业未来积蓄动能、找准方向,寻找破题之钥。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中国手术机器人行业历经近三十年的技术积淀与产业突破,目前正处于“国产替代”攻坚与商业化突破的关键时期。从1997年首台国产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原型机问世,到2024年新产品获批数量创历史新高、国产设备在市场中整体占比超80%,中国手术机器人产业走出了一条从实验室技术攻关到产业化加速的创新之路。

与大多数高端医疗设备早已被跨国医疗巨头长期垄断的格局略有不同。在手术机器人领域,中国的起步并不算晚,在直觉外科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正式上市的2000年,我国自行研制的用于神经外科的手术机器人也已经开展了上千例手术。随着近年来国家政策的持续支持和资本的助力,国内创新力量逐渐崛起,国产手术机器人技术发展迅速,并在骨科、神经外科、腹腔镜等多个领域实现了商业化应用。


image.png


(数据来源:国创中心及应科咨询根据企业调研、企业披露信息、行业报告等综合整理)

在发展历程上,我国手术机器人行业经历了探索期、起步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

中国手术机器人的探索期,是一段从无到有、从0到1的开拓征程,充满了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与智慧。从1997年首台实验室原型机用于临床,到2010年天智航第一代骨科机器人成为首个获批的国产医疗机器人产品,中国科研团队用十余年时间完成了从“技术探索”到“产品成型”的跨越。大部分早期尝试虽未形成商业化产品,但国内科研团队在零技术积累的起点上,突破导航算法、机械臂控制等底层技术研究,为后续行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标志着中国在手术机器人领域迈出“从无到有”的第一步,完成了从“纯手工操作”到“人机协同”的认知革命。

在经历了探索期的艰难开拓与技术沉淀后,2011-2020年的起步期,中国手术机器人行业完成了从“技术可行”到“应用成熟”的关键跨越。骨科、神经外科、腔镜三大领域均有可引领行业发展的产品相继落地。5G远程手术等前沿应用技术也趋于成熟,企业逐渐取代医院及研究机构成为我国手术机器人行业发展的主力推动者。中国手术机器人行业以临床需求为牵引,逐步构建起“技术-产品-应用”的产业闭环。这场始于实验室、成于手术室的产业化实践,通过临床实践验证技术可靠性,不仅培育出了天智航、柏惠维康等首批本土领军企业,逐步构建起了完整的手术机器人技术体系,在手术机器人这场全球医疗科技革命中刻下了鲜明的中国坐标。

2021年之后,资本的入局开启我国手术机器人全面发展的新阶段。自2020年天智航作为“医疗机器人第一股”登陆科创板以来,中国手术机器人行业近些年的发展脉络,由资本、技术与市场共同写就。在迄今为止的短短四年里,行业经历了从资本狂热到理性回归的阶段性调整。如今在技术创新、应用拓展、政策红利与临床刚需的多重驱动下,行业正从“资本驱动”转向“价值驱动”,在波折中逐渐走向成熟,迎来新一轮高质量发展周期。

2024年国内腔镜手术机器人销量超100台,同比增速高达108.51%,销量较2023年翻一番,创历史新高。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神经外科和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2024年招采数据均有显著增长。与此同时,经过长期的积累和磨合,机器人手术应用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不仅机器人手术量迎来了加速增长,国产手术机器人还在不断实现手术适应证拓展和远程医疗等创新应用方面的新突破。

《报告》还对手术机器人的各个细分领域,包括腔镜、骨科、神经外科、经皮穿刺、经自然腔道和介入手术机器人等进行了详细分析,涵盖核心技术、研发趋势、典型应用、代表性企业及产品等方面。展望未来,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政策的持续支持以及市场的逐步成熟,中国手术机器人行业前景广阔,有望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占据重要地位,推动医疗方式的变革,为人类医疗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此外,报告还对中国手术机器人行业历年相关政策、产品获批情况、行业融资情况、各赛道主要参与企业及技术发展情况等进行了详细梳理和汇总,详细情况请见完整报告。

【更多内容请见完整版报告】

(报告需付费获取,当前售价¥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