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挖贝网> A股> 详情

从田间走向世界——中国抗艾药物国产化领军人物傅和亮和他的艾迪药业

2025/1/27 9:50:18      挖贝网 李辉

image.png

创业于我,不是逐利,而是解困。科学的意义,是直面社会问题,用行动撬动社会的沉疴。

我们攻破技术难题,实现国产替代,迫使跨国药企降低药价,让更多患者看到希望。中国的声音在全球抗艾格局中更加洪亮,而艾迪,心甘情愿做这个推动者。

艾迪药业的使命,是为艾滋病患者提供全病程关怀。从诊断到治疗,从服药到耐药管理,我们要用科学筑起防线,让他们重拾健康与尊严。科学不仅是治病救人,更是对尊严的承诺和对心灵的守护。

财富终会褪色,而社会价值长存,科技的意义,在于温暖人心,那些未曾谋面的生命一样宝贵,值得去尊重。

创新不在于跟风,而在于积淀与坚守。真正的创新让技术焕发温度,赋予社会改变。艾迪的脚步从未停歇,因为创新是我们的生存之道。  

古人读书,为良相或良医。今天我们用科学续写这一使命,将药品送到患者手中,这是职业的成就,更是人生的意义。

想要做成一件事,从来都不容易。质疑是难免的,用时间和结果来说话,不要纠缠于无意义的争议,让时间去证明,专注于正确的事情,而非让所有人满意。

年轻人,不要害怕失败,先勇敢迈出第一步。 

一个从农村田垄中走出来的少年,如何用脚步丈量非洲的平原和南美的热带雨林,直面全球无助庞大的患者群体,一个裤脚沾满泥土长大的孩子,竟然敢有勇气直面棘手的疾病,投身于艾滋病药物研发的艰难征程。也许这就是南大校训中的“雄伟”和“敦行”的佳诠释——怀抱雄心,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持之以恒。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用行动践行南大精神的大师兄,南京大学杰出校友傅和亮博士,一起来感受属于他的,来时路。    

image.png


傅和亮江苏艾迪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南京大学生物化学博士,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南京大学生物医药行业校友会会长

傅和亮1993年创立广东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曾领衔开发了国家一类新药注射用尤瑞克林和二类新药注射用乌司他丁,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年至2013年担任广东华南新药创制中心主任;2014年起加入江苏艾迪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现任艾迪药业董事长指导核心研发团队成功开发了抗艾滋病国家1类新药艾诺韦林片和艾诺米替片;傅和亮在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积累了近三十年的新药开发成功经验和优秀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傅和亮的创新理念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口号,而是基于患者需求的精准解决方案。从人源蛋白到HIV药物,他始终专注于解决关键痛点,让科技真正服务于患者的实际需求。

破晓之光,穿透深渊

弱势群体的困境往往源于结构性问题,而非完全是个体原因。有一些公共问题,也常常被忽略为“个人问题”。艾滋病患者的生存压力不仅来自病魔,更来自社会偏见、经济负担和医疗资源的稀缺。 

那是一个湿冷的夜晚,寒意从窗外渗入,室内却笼罩着更深的静寂,傅和亮博士正在拜访一位临床专家做实地调研。一名中年的艾滋病患者瘫坐在医生办公室,手里紧握着化验单,眼中满是恐惧。紧张的低声说:“医生,我还能活多久?”那个场景,傅和亮至今难忘。他说:“我当时下定决心,不仅仅是活多久的问题,而且是要让他们活得更好,有些病魔无法被立即战胜,但只要我们还在努力,患者就始终拥有希望,我们能做的,是让患者感受到人类不屈的意志和温暖。”

艾滋病,对许多患者来说,像是一场人生的崩塌,确诊的那一刻,是黑暗从四面八方涌来的时刻。经济困顿、社会歧视等等,让这些患者不仅面对身体的摧残,更要承受无形的精神压迫。于很多艾滋病患者来说,疾病本身并不是痛苦的,而是来自社会的冷漠、孤立与偏见。患者感到自己被抛弃,被歧视为“异类”。

image.png


然而,有一位南大人,

在试图用科学的温度穿透了这片黑暗。

他是傅和亮,中国抗艾药物领域的领军人物。他的团队研发了中国首个抗艾1类口服新药ACC007(艾诺韦林片)和三联单片复方抗艾新药ACC008(艾诺米替片),和国际抗艾产品同步,这一成果帮助更多患者重新站起来,过上普通人的生活。傅和亮说:“科学的力量不只是延续生命,更是为那些在绝望中挣扎的人带去活下去的勇气。

傅和亮还记得曾听到一个年轻的HIV女患者,拿着诊断书用颤抖夹杂着绝望的声音问医生:“我还有未来吗?”。傅和亮说:“她的挣扎和苦楚让我明白,药物不仅是治疗身体,更要去拯救这些灵魂,当你站在患者面前,那不仅是技术和数据的较量,更是对生命尊严的捍卫。还有一次又一个孩子问他:“傅爷爷,我是不是长大了还要一直吃药?”他蹲下来,摸着孩子的头说:“不一定的,等你长大,说不定就有一种药能治好你,不用吃一辈子了。”孩子点点头,眼中又重新有了光。

如果抗艾药物是这些患者希望的火种,那么这些抗艾事业的科学家就是那为黑夜点燃火光的守夜人,为那些深陷绝望中的人,点亮一线生机。他不是在为自己努力,是在为一群人、一个行业、和一个时代努力。

根之所系,恩之所起

傅和亮从农村出发,小时候的他,脚下是父母辛勤劳作的田地,眼前是日复一日重复的农活,清晨的薄雾和泥土的气息是熟悉的记忆之一,远处的模糊的山峦似乎很难跨越。从小学开始,他就是班级里优秀的学生,总能以稳稳的第一名让父母感到骄傲,成绩单上的数字是他送给父母好的安慰。可他也明白,优秀的成绩眼前也无法减轻父母劳作的负担。年少的他,早早学会了责任与承担。初中时,他已经开始下田帮忙,收割、插秧、挑水,哪怕再苦再累,他总是抢着干,试着去分担父母的艰辛。那个时候,他并没有太远大的梦想,只知道读书是唯一的出路,更是让父母和老师脸上绽放笑容的方式。

当他第一次拿到录取通知书时,他清楚,那不仅是他个人的努力与荣耀,更是家人用汗水与期望浇灌的成果。就这样,带着乡村的质朴与对知识的渴望,他迈出了改变命运的第一步,踏上了通往南京的求学之路。那片田野和远山,虽已成为背后的风景,却在他的记忆中深深扎根,化为他奋斗不息的动力。

1979年,那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二年,整个国家正迸发出对科学的渴望。年仅18岁的傅和亮以优异的成绩走进南京大学化学系,肩负起国家赋予年轻一代的使命。他说:“那是一个知识至上的时代,每个人都想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为国家做出贡献。”傅和亮的脚步,便从这里开始,与时代共振,与科学同行。傅和亮师兄总是很谦虚,到了南大后看到了外面更宽广的世界和更优秀的同学们。他常常回忆那个安静的图书馆:“当时没有智能手机,没有社交网络,知识在那个时候安静,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读书、思考、尝试解决问题。慢慢地,我发现,当你真心沉下去的时候,你会比自己想象得更强大。

考上大学后,他的生活依然充满挑战。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他开始在寒暑假打工——他在烈日下搬运工地的货物,在餐馆里擦过无数次桌子,他从未抱怨。

傅和亮回忆起那段日子,总是淡然一笑:“那时候的生活是苦了一些,可是苦过了,才能知道什么是甜。家里的日子过得紧巴,我心里就一个念头:多做一点,少让家人操一点心。勤工俭学虽然辛苦,但每一分赚来的生活费,都让我更有幸福感和成就感,因为家人就不需要那么辛苦了,责任感是我人生的第一课。”

傅和亮说他不曾忘记泥土的味道,那段岁月教会了他坚韧和责任,如何在磨难中找到向前的力量。他说:“小时候的我站在田垄里,心里想的是如何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后来舞台变大了,站在实验室和自己创办的企业里,我便开始想着如何用自己的努力,去改变更多人的命运。

image.png


南京大学校歌,华语群星

还记得那时的520校庆日令他印象深刻的学术报告,一场场讲述着前辈们的奋斗与突破,激励了年轻的傅和亮,他内心的火苗和热情被南大的先贤们,点燃了。

傅和亮的创新理念也来源于南京大学这片沃土。他曾在南大度过十年的学习生涯,那里不仅赋予了他科学的严谨思维,更教会了他“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品格。南大的实验室教会他“务实、坚韧、严谨”的学术态度,南大的课堂培养了他“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南大课堂窗明几净,那一盏盏灯火,照亮的不仅是书页,更是学子心中的理想,无机化学的课堂上,老师自编的教材烙印在他的记忆里,那是他初感知科学魅力的起点,化学实验楼的夜晚,总能见到傅和亮忙碌的身影,他的目光中有一种对未来的笃定。“科学的根本不在于炫耀知识,而在于解决现实问题,科学不是为实验室而生,而是为每一个平凡人的生命赋予不平凡的意义。创新的价值是让高不可攀的技术,变得触手可及,让曾经遥远的希望,变成每个人都能感知的光亮。”傅和亮的言语,振聋发聩。

傅和亮说:“我没有显赫的背景,但我有一颗不安分的心,希望能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南京大学不仅教会我知识,更让我懂得了如何脚踏实地,去追求一个更大的目标,只有扎实的努力,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进入南京大学,对于傅和亮来说,是一次从乡村到学术殿堂的跨越,但这份跨越并没有让他感到迷茫或胆怯。相反,他始终保持着一贯的自律与刻苦。作为南大化学系的一员,他的勤勉和天赋让他在一众优秀的同学中脱颖而出。

在那个资源相对匮乏的年代,他不仅靠着自己的毅力扎实掌握专业知识,还总是自发承担更多的实验任务,主动探索课题难点,成为老师和同学眼中“值得信赖的人”。研究生阶段导师陈伟兴教授曾评价他:“傅和亮不仅聪明,而且有一种难得的专注和韧性,他总能比别人多问一个为什么,找到更深的答案。”

栽得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在南京大学求学期间,傅和亮凭借出类拔萃的学术表现和扎实的化学功底,引起了导师朱德煦教授的注意。朱教授是生物化学领域的知名教授,对学生的培养一向严格,唯有真正优秀的人才,才能获得他的青睐。在一次课堂提问中,傅和亮因深入透彻的回答,让朱教授感叹:“这位学生不仅学得快,还能独立思考,眼界比一般人更长远。”正是这种卓越的学术表现和对知识的执着追求,让朱教授主动邀请傅和亮加入自己的研究团队,攻读博士学位。这不仅是对傅和亮在本科和硕士期间成绩的肯定,更是一份深远的信任。朱教授曾对身边人说:“傅和亮身上有一种难得的科学家潜质,他不仅肯下苦功,更重要的是,他看问题的角度有独特的深度和敏锐度。我相信,他能在生物化学领域做出一番成就。”

傅和亮的学术背景是跨学科的典范。他从化学领域出发,通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研究能力,进入生物化学领域,后来逐步转向医药工业。这不仅是一种领域的拓展,更是一种视野和思维方式的转变。这种多学科交叉的路径,让他既能掌握科学创新的深度,又能洞察市场需求的广度,为创业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曾说:“化学是方法和手段,而生物化学是目标的实现。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就能创造出真正的商业价值,跨越学科的界限,不同领域的交汇,是创造奇迹的起点。”朱教授眼光独到,向来严格要求学生。然而对于傅和亮,他不仅给予了极大的信任,还破例放手,让他参与国家“863计划”中的重要课题研究。“傅和亮是我见过少有的学生,他不仅有扎实的化学基础,更有大胆尝试和突破的勇气。他对未知充满探索欲望,交给他事情,我不用担心。”朱教授这样评价他。

傅和亮在做博士论文期间,主要是从尿液中提取尿激酶原和化学合成尿激酶原基因。这个领域当时在国内几乎没有技术基础,资源有限、实验复杂,几乎完全依赖国外,但这在血栓溶解领域具有革命性意义。

傅和亮发现,越是难做的事情,越能激发他的斗志,老师对他的印象也是他身上有种特别的韧劲。1989年博士毕业后,傅和亮面临着一个重要选择:是前往国际一流实验室继续深造,还是留在国内,开辟一条几乎无人涉足的研发道路?面对充满诱惑的国际机会,他反复思索后非常清醒的选择了留下。他的理由很简单:“面对技术仅停留在实验室的现状,如果能将这些研究变成药物,可以真正造福中国患者?而且相关资源在中国很丰富。国家需要,刚好我也会,虽然会很难,哪怕从零开始,我也愿意去做这个尝试。” 

傅和亮带着南大赋予他的责任感,不断思索如何让知识真正服务社会,他说:“我并不是一开始就知道自己会做医药,更没有想过有一天会成为企业家。我只是每一次做好当下的选择,然后在每一次选择中找到新的可能性。人生就像一款开放世界游戏,选择A和选择B没有绝对的对错,只要你愿意认真对待,每一个版本的自己都可能很精彩。”

经世以致用,傅和亮认为,将自己的研究与中国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既能够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也可以真正为大众健康做出贡献。

尿激酶作为一种高附加值的药物,虽然起初主要依赖进口,但其原料在中国更具大规模生产的潜力。通过将尿激酶的研发和生产本地化,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还能提升药物的可及性,为更多患者带来治疗的机会。基于这样的考量,傅和亮毅然决定留在国内,以尿激酶为切入点开启产业化之路。这既是对国家发展的回应,也是他立志扎根本土、用技术服务社会的一次大胆实践。他说:“资源在中国,需求在中国,如果我们不去做这件事,谁来为中国人解决这个问题呢,总要有人站出来。”

反哺母校,护其长青

多年以后,傅和亮总是谦虚地说:“南大的灯火,照亮了我的人生,它教会了我何为科学、何为责任。我虽然是取得了一丁点成绩,但这并非我一人之功,而是这片土地赋予我的养分,是南大成就了我,这里的一切,都在提醒我,要不忘来时的路,永远怀揣赤诚之心,如今,我希望将这份精神传递下去,让每一位年轻学子都能迎着风浪,驶向属于他们的光明未来。”他用行动告诉每一个南大学子:“无论你身处何地,无论你走到多高,都要记得让这个世界因为你而变得更好。”

image.png


傅和亮与校友联合创立的“高继宇·戴安邦助学金”是南京大学具影响力的助学金之一。他表示:“不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是因为希望对老师的感恩和对学校培养的敬意,更是对他对高济宇、戴安邦等院士的敬仰,还记得那时候高院士和戴院士是当时少有的学部委员,也是相关领域的学术奠基人。”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激励更多农村学子不要被贫困所束缚而努力向前更好的完成学业,同时也在心底延续着南大“务实低调”的校风。

image.png


他还用企业资源与南大共建研发平台,为学弟学妹提供实习机会,给学校实验室更新前沿的设备,他与南大企业合作共建,收购南大药业,是艾迪药业产业链的延申,未来会有更好的产业赋能,这不仅仅是一次商业行为,更是他对母校的一份感恩和回馈。他也希望通过艾迪的资源,推动南大药业的技术升级,让这一老字号品牌焕发新的生机。傅和亮坦然说:“我的初心始终是将南京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价值,同时为母校的发展尽一份力。尿激酶是当年各大高校的四朵金花里仅存的稀缺硕果,作为一名南大校友,我希望为母校的优秀资源赋能,让它们焕发新的生命力。尿激酶是南京大学的骄傲,我希望通过我的经验和资源,为南大药业注入更多的创新力量,我们更希望它成为中国医药产业的标杆。”傅和亮每一次的反哺,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来诉说对南大的感谢。他说:“教育是科学的根基,年轻人是创新的未来,每次回校时都感到心安,这是我精神的归宿,每次回望南大,我都觉得它像一盏灯,始终在指引我,用脚踏实地的坚持去做事,用情怀去做人。教育的意义,是点燃;文化的传承,是启迪。”

image.png


傅和亮对母校的反哺不仅是物质上的投入,更是精神上的延续。他希望南大的学子能够传承这份“努力解决社会问题”的格局与胸怀,将努力方向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连。傅和亮说:“要问自己,能否以自己的方式去为社会做贡献,南大人不惧挑战,年轻人,不要害怕失败,先勇敢迈出第一步。”

科技引路 产业筑梦

让我们将时间的指针拨回到1993年,傅和亮怀揣着将科学成果产业化服务社会的梦想,义无反顾地南下广州,成立了广东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天普”),踏上了一条注定不平凡的征程。这家只有400万元起步资金的小公司,却肩负着他“用技术改变中国”的梦想。彼时的他,看不到明晰的前路,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创业初期,他们公司把尿激酶的原料出口到多个国家。这也是傅和亮从科研到产业化迈出的第一大步。但傅和亮却没有陶醉于成功。他开始意识到,天普虽然取得了商业上的成绩,却仍然只是全球药物产业链的“低端制造者”。“我们不能永远给别人打工,要用中国的技术,做真正属于中国的创新药。”他带领团队开始尝试做尿激酶成品药,开发尿激酶制剂。由于当时实验室条件简陋,一次次失败让团队士气低落,有人劝他:“傅和亮,为什么要选择这么难的路?”傅和亮回答:“因为这是一条难而正确的路,值得去走。”1996年,天普首个成品制剂“注射用尿激酶”在国内成功获批上市,被国家选为急性脑梗死溶栓的95攻关项目指定用药,由于优秀的临床疗效和高性价比,迫使日本原研高价尿激酶制剂退出中国市场。1999年傅和亮组织开发的一个国家二类新药“注射用乌司他丁”成功获批上市,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拥有这款药物的国家。他继续带领团队创新,2005年再次成功推出了全球创新的一类新药“注射用尤瑞克林”。彼时,傅和亮在人源蛋白药物创新领域已走在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前列,其“创新药尤瑞克林、乌司他丁等天然蛋白药物的技术与应用”荣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傅和亮成功的将多项科学成果转化为服务大众的产品,其专注创新,十余年的实践为科研到产业化转化树立了良好示范。 

商业的道路并不总是一帆风顺,那时候创业环境很艰苦,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的融资,导致傅和亮的股权不断被稀释,对公司发展的控制权不断减弱,后来,因管理理念的分歧,后傅和亮选择把企业出售,既有利于股东,也是对企业价值大的保护。这家市值28亿元的公司,承载了他多年的心血。

如果你是他,

在这个时候,你会选择安稳,还是选择继续探索未知?

以责任为舟,载众生渡苦海 

以情怀为帆,引患者向光明 

企业出售后,傅和亮迎来了人生的转折。他实现了财务自由,经济上的宽裕让他拥有了选择未来方向的空间。然而,这并没有带来真正的平静。那段时间,他既感到如释重负,又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一个从未停下追逐目标脚步的人,突然间失去了明确的方向。

“我也是人,也有人性,我当时既有对过去的释怀,也有对未来的彷徨。”傅和亮坦言,实现财务自由后,他的生活一度陷入矛盾的状态。一方面,能够从早年的高强度创业中脱身,的确是一种解脱。但另一方面,他无法忽视内心的空虚和对未竟事业的遗憾。“那段时间,我每天都在问自己,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吗?”傅和亮回忆道。尽管经济上的自由给了他一段短暂的轻松,但他深知,如果止步于此,便等同于放弃了他一直以来的信念和热情。对他来说,生命的意义不仅仅是拥有,更在于创造;不仅是享受生活,更是赋予更多生命以价值。这段时间,傅和亮选择暂时远离喧嚣,不参加任何社交活动,将精力用在深入的思考和内心的反省上。他不断地追问自己:“科学的意义是什么?技术的终目标是什么?我还能为社会、为患者做些什么?科学能否成为改变社会的工具,而不仅是资本的附庸?技术的终目标是什么?是利润,还是社会责任,服务生命健康?“科学家要有情怀,企业家要有底线。纵然追逐利润是企业的使命,而赋予生命更多可能性是医疗从业人员的使命。”这些问题像潮水一样涌入他的脑海,迫使他重新审视自己作为科学家和企业家的身份。

傅和亮深刻反思了科学、商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逐渐意识到,还有更需要的一群人在等着他,还有未竟的使命。这一次,他选择了更具挑战性的赛道。在重新起航的那一刻,傅和亮带着对科学的敬畏、对社会的承诺,用自己的选择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担当和情怀,也让人们看到了一个从未停止追逐梦想的坚定背影。2014年傅和亮加入艾迪药业,聚焦抗艾药物的研发。

我清楚未来还要做些什么,但这一次,我必须更清晰地定义我的使命。

image.png


为什么选择艾滋病领域?

傅和亮回答:“中国现在有逾百万的艾滋病患者,艾滋病患者长期依赖进口药,价格高,中国必须有自己的抗艾创新药,提升患者可及性的同时节省患者和医保开支。”彼时,这是一条高风险、高投入的道路,但傅和亮笃定:“患者需要我们,而科学应该为这些需要帮助的人服务,如果不去解决这些难的问题,那科学还有什么意义呢?”

中国艾滋病治疗现状,一是因为国内现有的药物依从性不好,HIV病毒感染者服用后副作用大,无法坚持长期服药,而一旦漏服体内病毒可能迅速反弹,不仅可能令患者治疗失败,还增加了传播的风险。我们必须承认,外企的某些药物的确有其独到之处,然而,这也意味着高昂的药价和有限的可及性。而服药依从性(遵医嘱持续服药)又是艾滋病患者治疗中关键的一环,需要先增加国内患者对先进药物的可及性,让患者有更好的选择以及更快的接触到好药,在解决社会所需求填补空缺的基础上,再望其项背,后齐头并进。二是还有很多HIV病毒携带者没有被完全检查出来,还有近1/3的HIV病毒感染者不知道自己被感染。HIV病毒感染就需要早发现、早用药、早控制,一定要服用对生存质量、生存寿命没有影响的好药,把它变成慢性病,终身服药,随着科学的发展也许哪一天就能够彻底治愈。另外,每个人的状况不一样,要个体化、差异化治疗,不能靠单一方式来解决所有艾滋病毒感染者的问题。

傅和亮带领团队重新定义问题:抗艾药物的目标不只是治病,更是帮助患者重新融入正常生活,是在为患者争取未来。他明确表示:“这些问题并不是单一的技术难题,而是技术、经济和社会系统性问题的交织。因此,他重新定义了艾迪药业的使命,用技术突破患者痛点,用企业的责任改善社会对艾滋病的认知,终价值,是让患者从疾病的枷锁中解脱,找回尊严,这才是我们所有付出的真正意义。”

真正的勇者,不是避开险途,而是怀揣使命敢于涉足黑暗的深渊。身着责任与坚韧的铠甲,在为患者守护尊严的战场上,寸土必争。

傅和亮的的赛道上,没有“人和人”的竞争,只有“人和病魔”的战斗。他的对手是那些让患者绝望的病毒和高昂的进口药价。他选择了“硬核突破”——创新化学结构,优化生产工艺,甚至重新定义了抗艾药物的商业模式。他说:“我们时刻在以患者为中心的路上前行,希望能得到患者的信任,帮他们完成生命的延续。技术要服务于人,带着温度,带着情怀,做患者的同行者。”

踏尽荆棘,未言自高

傅和亮从未粉饰自己的成功。他直言:“如果用一条线来画我的职业生涯,那一定是条弯弯曲曲的波浪线。” 在艾迪药业,他提出了“仿创结合-完全自主创新”的战略路径。

2017年,艾迪药业获得抗艾滋病一类新药ACC007的临床试验批件,并被列入国家十三五“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ACC007的整个研发之路充满了挑战,从立项到上市,傅和亮带领团队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与调整。在早期研发过程中,无数次的失败的实验结果几乎让整个项目陷入停滞。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桌上的咖啡杯空了又满,窗外的蝉鸣声渐渐稀疏。傅和亮又一次看着失败的实验数据,一言不发地走进办公室,门关上的声音令人窒息。半小时后,他出来说:“没关系,我们一起再试一次,我们离答案不远了。科学研究者的骨子里,就应该有坚持和乐观”。失败反而让他的目光更加坚定,他的韧性持续点燃了团队的希望。他也经常对团队说:“科学创新从来没有捷径,有的只是不断试错的过程。” 研发的几年中,团队经历了多次失败,每一次失败都耗费了大量资金和时间。傅和亮也曾在失败的深夜里,一个人坐在实验室的角落,手里攥着测试数据,眼神沉静。他喃喃自语:“你已经尽力了吗?还有什么可能性被忽略了?有人问傅和亮:“为什么要坚持这么久?这个领域投入大、回报慢,值得吗?”他的回答简单却坚定:我们已经走了90%,剩下的10%就是成功的关键。不仅是我们想做,更是患者需要。”

他在创业初期也曾被合作伙伴误解,在研发中因技术难题被卡住很长时间,也因为市场开拓不足,面临过几乎亏损的边缘。“但每一次困境,都是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我学会了如何调整目标,如何面对失败,如何和团队一起找到更好的路。人们常说运气好是成功的关键,但我始终相信,真正的运气,是不惧风霜,不改初衷,是在迷雾中依旧看清方向,初心,决定了你为什么出发,内心的力量,则决定了你能走多远。”傅和亮说。

一路以来,虽荆棘丛生

亦步步为光

抗艾药物研发是个大工程,但我们从一开始就明确,每一个环节都要围绕患者的需求来优化。他们始终秉持“快速迭代”的创新思路:每次临床试验后,他们都会根据患者反馈调整方案。配比、药物稳定性、从剂量到服药时间,每一个细节都经过反复测试,患者体验被逐一优化,比如,患者需要什么样的药物剂量?药物的包装是否方便携带?只为更好满足患者需求,以大程度提升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这些看似细小的问题,其实是通向成功的关键,不能总想着做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先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开始做起。”

傅和亮常说,艾迪药业的每一个成功都离不开团队。他说:“我们团队的核心,不是我,而是我们每一个人。这是我们共同的努力,也是患者的希望。一个人是做不了这些的。艾迪药业的实验室中,有年轻的95后研究员,也有经验丰富的“老南大”校友。傅和亮常说:“科学没有资历,只有贡献。每个人都能为患者做点什么。”一名年轻的团队成员这样评价傅和亮:“他不喜欢我们喊他老板,他说我们都是患者的服务者。平日里的他儒雅、博学、幽默且谦逊,但他对科研的要求极其严格,但我们也都知道,他是比谁都想让患者好起来。“团队是现代企业的基石,而分享是团队运转的润滑剂。独占资源只会让企业走向孤立,而学会用激励措施和股权共享,把利益链条串联起来,才能让团队迸发出真正的活力。” 他提到南大的校训“诚朴雄伟”,并说:“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团队精神才是企业成长的核心动力。成功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个团队的合力,要有清晰的战略和共同的价值观,团队成员尤其是骨干层,必须在终极目标上高度一致,领导者的本质,是将团队的智慧汇聚成一股力量,一个好的团队,就像一艘船,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位置和职责,才能一起驶向远方。”  

实干为阶,苍生为塔

终,ACC007成为中国首个抗艾1类口服新药成功上市,这是一种全新结构的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以高效、低副作用和价格亲民的优势填补了国内空白。ACC007的成功,是中国抗艾药物史上的里程碑。这款药物疗效显著,副作用更低,更重要的是价格比进口药物降低了30%以上。傅和亮推动ACC007进入国家医保目录,使患者的月度自付药费从数千元降至约百元,极大地缓解了经济支出,也推动了抗艾药物的普及。

image.png


傅和亮并未止步于ACC007药物上市,在ACC008(艾诺米替片)的研发中,他带领团队克服了重重困难,终推出了三期临床研究中762例参与者96周病毒抑制率高达96%的领先国内进口同类产品的高质量抗艾新药艾诺米替片,新产品在病毒学抑制率、耐药屏障、免疫重建等方面达到较高水平。临床研究表明,该药物具有显著的安全性获益,降低了神经精神和代谢不良反应,提升了服药依从性,与核苷类和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的交叉耐药性显著降低,经济性更优。扩大了创新药物的可及性,实现了高质量与高可及性的平衡。ACC008在2019年被列入十三五重大新药专项并在2022年获批上市并在次年纳入医保,ACC007他还计划进一步推动完善HIV诊疗一体化方案,将关注点延伸到患者的全生命周期,从病毒检测到耐药管理,推动公众教育,减少社会对艾滋病的误解和歧视,构建完整的患者支持系统。他还将ACC007推广至非洲、南美等艾滋病高发地区,用中国创新为全球患者带去福音。傅和亮说:“从零开始了解HIV领域,是一场充满未知的冒险,经过无数次失败和坚持,我现在都已经成为一位HIV相关的半个专家了。”

image.png


责任,是为无助者点亮微光;

初心,是为困厄者架起桥梁。

初心是一盏灯,微光如炬,照亮前行的路;初心是一座山,稳如磐石,支撑生命的重量。傅和亮的初心承载着对生命的敬畏与社会的责任。他对未来有着清晰的愿景,他计划继续推动艾迪药业在抗艾领域的技术升级,开发更高效、更便捷的治疗药物。同时,他也在布局其他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领域,如脑卒中治疗和炎症管理。希望艾迪药业能成为患者心里的“良心药”企业,为大家提供高质量、可负担的创新药物。05:23

这段视频是四年前的艾迪,艾迪药业在傅和亮的带领下取得了卓越的成绩,2020年艾迪成功上市,2023年入选“中国小分子药物企业创新力TOP30”,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抗艾药物研发的持续成功。但傅和亮特别反感“成功人士”的标签。他说:“如果年轻人觉得我高高在上,那一定是我的问题,而不是他们的问题。”因此,他总是用谦逊和接地气的态度和通俗的语言分享自己的经验,也喜欢用真实的失败案例让人们看到科学背后的不易。傅和亮也非常愿意倾听年轻人的想法,并且善于从他们身上学习。“我的团队里有很多年轻人,他们对大数据和跨界创新非常熟悉,他们的想法往往打破了传统的框架,给了我很多启发。”他说:“年轻人的眼睛里,往往有我们没有看到的东西。”傅和亮并不鼓励盲目的“卷”。他说:“年轻人要找到自己的节奏,而不是随波逐流地跟风。”但他也强调,努力是不可替代的:“我不觉得拼命工作是唯一的成功之路,但我相信每一个真正投入的时刻,都会成为未来成功的重要基石。”

对于目前的医药环境包括带量采购等政策,傅和亮直言:“国家的医药政策虽然严苛,但也为真正专注创新的企业提供了机遇。政策的调整是在倒逼行业变革,只有那些真正重视创新和质量的企业,才能在这一波浪潮中脱颖而出。短期内确实会带来阵痛,但长期来看,它推动了行业健康发展,真正的挑战,不是政策的约束,而是企业是否有能力抓住改革带来的新机会。我们期待的不仅是企业的成功,更是中国创新在全球的崛起。艾迪药业的创新药物在质量和疗效上从来都是高标准严要求。我们绝不会因成本而牺牲质量,质量是药物的灵魂,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中国制造,不应该仅是价格优势,更应该努力成为全球瞩目的质量标签。”

这种坚守不仅让艾迪药业在国内市场保持竞争力,也让其具备了与国际药企竞争的实力。全球有4000多万HIV患者,2600万在非洲,傅和亮说:“中国的医药企业有能力也有责任,将创新药物带向世界,尤其是为非洲等高发地区提供更便宜、更高效的治疗方案。” 傅和亮正带领艾迪药业积极响应“一带一路”战略,着力拓展非洲和南美市场。艾迪药业的全球化战略,是技术实力与社会责任的完美结合。傅和亮希望,通过中国制造的创新药物,改变全球医疗健康的不平衡,让更多生命得到公平的对待,当我们的药物进入非洲的偏远地区,我们不仅在输出药品,更是在传递一种来自中国的责任感,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民族自豪感。

从乡村到实验室,再到全球的偏远角落,傅和亮用脚步丈量世界,用行动点燃希望。他的故事,跨越了时代与地域,但始终未曾改变的,是他对生命价值的尊重。那片脚下的田野,赋予了他生命的质朴与坚韧;而远方的非洲和南美,则让他的人生延展出了更深的意义。他说:“我的目标是希望有一天,再也没有人需要它。”

image.png


傅和亮坚持认为自己只一个怀揣梦想的普通人。“我从不觉得自己有多么伟大,虽然的确是取得了一点点成绩,但不管获得了多少荣誉,或者是说帮助了多少患者,我也只是怀揣着自己那一点责任感努力的走好每一步。”傅和亮,正以行动书写属于中国的抗艾传奇。他并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人物,而是一个真实、有温度、充满可能性的人。他的故事不是传统的成功学,而是关于如何用脚踏实地的努力,去追求一个让自己和世界都变得更好的目标。“梦想不是空谈,而是一点点积累和实践。”他说:“你可以没钱,可以没资源,但不能没有责任感。当你真正为世界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机会自然会找到你,年轻人不要总想着成为伟大,而是做一个对世界有用的人,选择一个有意义的方向,然后勇敢的走下去,伟大,是别人给的评价;有用,是你自己的创造。”

师兄叮嘱 字字如灯

人生不是一次性的选择,而是一次次小小的突破的积累。每一次突破,都能让你靠近那个你想成为的自己。选择一个值得你为之奋斗的问题,然后用一生的时间去回答它。用你的方式,为这个世界留下些有意义的东西。年轻时的激情可能只是一次干杯或一场较量,但真正的激情,是将一生的追求转化为持久的动力。当激情变成一种持续的驱动力,人生就会迸发出真正的能量,成功的关键,不是速度,而是方向。方向对了,激情、责任和诚信会把你送到终点。

永葆年轻进取之心,年轻的时候敢闯,是因为无知无畏,阅历渐丰而依旧进取,敢闯敢干,你一定会成功。

作为企业家或管理者,要博采众长。很多问题可能超出个人专长,但我们可以从政治人物、企业家乃至周围优秀的人中汲取力量。

上进心、进取心和责任感,是年轻人成功的钥匙。但更重要的是,你要敢于否定自己,打破固有思维,跨出固定的小圈子。只有战胜自己,才能真正拥抱成功。

创新,不仅是开发新产品,更是寻找差异化市场和技术与市场结合的突破口。创新因人而异,但核心始终是解决问题,而不是追求新奇。

责任是一个人和企业立足的根基。如果只为经济上的短期成功,问题早晚会显现。责任,不只是对家庭和社会的担当,也是对长期发展的一种承诺。以责任为起点,成功才会可持续。

在制药行业,诚信就是生命,制药不是普通的商业,它关乎每一位患者的安全与健康。诚信是契约精神的核心,我们的任务,是用良心制造药物,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希望你们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成为这个时代的火炬手。

挽疾苦于绝境,擎苍生于黎明,他的脚步未曾停歇,只因初心从未远离。于微末中发光,于荆棘中前行,光阴无尽,生命有期。尽吾心,尽吾力,愿步步生光,步步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