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行业研究】浪潮来袭:AI应用广、能力强 新三板企业路还很长
2016年3月,随着谷歌研发的Alpha Go战胜原世界排名第一围棋选手李世石的新闻传出,人工智能这个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陌生而又熟悉的名词,迎来了新一波热度的浪潮。仿佛是为了推波助澜似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全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制药、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技术研发和转化,做大做强产业集群。
这是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其实早在2016年,人工智能产业就颇受决策层和投资人青睐。2016年7月,在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人工智能被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中的一项列入规划。毫无疑问,这一波波利好消息,标志着2017年人工智能产业将在政策的扶持下得到快速发展。
AI浪潮来袭,技术界又一革命?
时机已至,人脸识别成为产业化入口
那么到底什么是人工智能,其概念囊括的产业又有哪些呢?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这一概念起源于1956年,已经不是新鲜事物了。一般人对于人工智能的印象可能来源于好莱坞电影中各式各样、个性鲜明的机器人。其实它准确的定义与这种印象相去不远: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换句话说,人类为什么比别的动物具有更高等的智慧?怎么能人为地通过科学技术,复制并再现拥有与人类相当的智慧的机器人?这就是人工智能科学。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Robotics)、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s)、机器视觉(Computer Vision)、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和语音识别(Speech Recognition)等。
而在“2017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产业创新大会”上,国务院参事、科学技术部原副部长刘燕华指出,人与智能机器互动的时代正在到来,从人脸识别领域切入,平台机制将发挥巨大作用。人脸识别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典型应用,最先也最易推广,有望成为连接人与AI的入口。
应用极广,人工智能将颠覆众多行业
尽管距人工智能这一概念的提出已经60年有余了,但得益于处理器性能的提升和开发门槛的降低,直到最近,人工智能才逐渐开始从实验室中“走出来”,实现产业化。特斯拉(Tesla)和Space X的创始人兼CEO,当今硅谷最炙手可热的巨星伊隆·马斯克(Elon Musk)今年2月13日在迪拜举行的世界政府峰会上发表讲话说:“从技术角度上讲,人工智能最立竿见影的影响应该是自动驾驶汽车……(这一变化)将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要快得多,而且(对传统驾驶行业)将具有极大的扰动性。”
根据全球第二大市场调查研究公司MarketsandMarkets的调查和预测,到2022年,交通和汽车行业将成为人工智能市场份额占比最大的行业,而医疗行业则将是增速最快的,紧随其后的是农业和媒体业。这正印证了伊隆·马斯克的判断。不难想见,未来几年内,AI控制的自动驾驶汽车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道路上,取代人类司机,更加安全高效地驾驶车辆;医疗AI辅助医生快速准确地做出诊断,辅助手术,引导病人就医,甚至直接处理一些常见病症;农作物种植、管理、收割实现全自动化,媒体借由AI对消费者行为数据的挖掘和学习实现更精准的内容投放。
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其实已经在我们身边悄然发生,创业者们和投资者们也都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这一变革将是广泛而深远的。不夸张的说,人工智能在将来会像电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出现一样,成为人类科技文明进步过程中一块标志性的里程碑。它可能不像上世纪末的互联网技术那样来势汹汹,大刀阔斧地创造出一块新的市场。人工智能变革的到来,更像是润物无声的春雨,渗透到每一个行业中,慢慢地,由表及里,由浅至深地,带来全方位的改变。或许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百度于5月4日向全体员工发出内部信,将公司使命由“让人们最平等便捷地获取信息找到所求”更改为“用科技让复杂的世界更简单”,希望百度从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彻底转型人工智能科技公司。
美国领跑,中国初创企业数量不及印度1/3
如果说第一次工业革命帮助英国奠定了其霸主地位,第二、第三次工业革命使美国走上了强权之路,那么接下来的人工智能革命,会不会改变现今的世界格局呢?换句话说,中国能否借此机会实现弯道超车,成为和美国比肩的科技强国呢?
前景可谓喜忧参半。可喜的是根据美国白宫2016年10月发布的《国家人工智能研究开发战略计划》(“Nation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c Plan”),中国在人工智能研究的重要领域——深度学习和深度神经网络两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已经超越美国。据该报告称,自2013年末起,中国在各大学术期刊上,无论是发表文章数还是文章被引用次数,均超越了美国。报告对美国国内在人工智能领域研发经费投入上的不足表达了担忧,称现阶段(2016年)研发经费的投入只有能够使(国家)获得最大经济收益的应有投入量的四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华盛顿邮报评论道:“在人工智能技术很可能改变一切行业的情况下,开发上的落后将导致美国处于不利地位,中国将获得(该行业的)主导话语权。”
但另一方面令人忧心的是,在技术产业化的进程上,我国远远落后于美国。如下表所示,根据瑞士银行的统计,截至2016年10月,我国的人工智能初创企业仅为55家,尚不及美国1170家一个零头。英国和印度各有188家和169家人工智能初创企业,均为我国数量的3倍有余。而在质量上,我国中小型人工智能科技公司尚未反映出优势。2011至2016的五年间,以谷歌、苹果、IBM为代表的硅谷巨头们大笔收购了近140家中小型人工智能企业,其中英特尔更是在2016年以4.0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一家深度学习初创公司。科技巨头们看中的正是这些中小型企业的开发团队和技术优势,通过收购来扩张、补充自己的人工智能领域版图。而这种收购在国内巨头BAT之中鲜有发生。这种现象的形成与国内浮躁逐利的创业风气有关,同时也反应出理论研究与产业应用的脱节。
数据来源:瑞士银行(UBS),统计时间截至2016年10月
我们应该深刻地认识到,产业创新不仅反映在知识理论上,更反映在执行与应用上。而执行与应用的水平,往往才是决定一个市场发达程度的关键所在。
问道新三板,解构国内AI市场生态体系
蛋糕有多大:5年内将突破千亿级
若把一个行业比作一块蛋糕,投资者们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是:这块蛋糕有多大?
由于目前尚未有完全从事人工智能研究开发的上市公司,而非上市公司信息质量不高,所以要从生产者(供给)角度确切地说出人工智能市场规模或整个产业的市值总和,难度很大。消费者(需求)方面, 人工智能技术的最终受众虽然是每一个人,但直接受众是需要利用这一技术进行产业升级改造、节省成本、提高产品服务质量的企业用户,这就为我们预测人工智能市场的规模提供了一个切入点。据赛迪顾问人工智能产业高级分析师向阳介绍,在国家层面和行业企业联合、软件集成和智能硬件齐头并进的背景下,中国人工智能市场增长将快于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赛迪顾问预测2018年中国市场规模将超40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5.8%。假设这个发展势头不变,那么到2022年,中国的人工智能市场将达到约1016亿。
但根据全球第二大市场调查研究公司MarketsandMarkets于2016年11月发布的人工智能市场全球预测报告,2022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将价值约160.6亿美元。若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为6.895计算,约为1107亿人民币。结合向阳分析师的预测,中国将占据全世界90%的人工智能市场。这一估计显得过于乐观。在MarketsandMarkets的报告中,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地区,截至2022年,无论是在市场规模还是年复合增长率上,还是要领先亚洲地区的。
数据来源: MarketsandMarkets研究公司
另一全球领先统计数据提供商Statista与MarketsandMarkets的预测较为接近: 2017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价值约12.5亿美元,2017-2022年的5年内,这一市场将增长10倍多。2022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144.27亿美元,即约1009亿人民币。
当然,两家国外调研机构仅能以2015至2016年的数据为基准进行估算。我们不能排除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在国家政策和大量资金的扶持下,未来出现跳跃式增长的可能性。新智元创始人、CEO杨静认为,2017年是人工智能的关键发展期。
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副司长朱皖则透露说,工信部将坚持创新驱动和应用牵引,从四个方面开展工作,包括加强顶层设计,统筹部署产业发展;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与一系列重大应用工程相结合;重点突破关键技术和重点产品;引导加强国际合作。有了政策上的保障,我国人工智能行业必会乘着这股东风蓬勃发展。不出五年,这一行业有望成为一块千亿级的“大蛋糕”。
BAT布局,引领国内人工智能市场
知道了蛋糕有多大,接下来还要知道有多少人来分。国内的人工智能行业,由百度(Baidu)、阿里巴巴(Alibaba)和腾讯(Tencent)领跑,各以自家优势业务为基础进军人工智能市场,瓜分需求中的“大头”。但三家布局风格迥异,人工智能市场的增长点难以预测,鹿死谁手仍未可知。
百度:请叫我人工智能科技公司
在人工智能领域,百度可谓是BAT之中最为重视,布局发展最早,今年发展也极为迅猛的。正如前文提到的,百度已经更改了公司使命,准备彻底转型为一家人工智能科技公司。此前,百度董事长李彦宏就曾在公共场合反复强调,互联网发展即将迎来下一篇章,而推动其发展的核心动力,不是大数据,也不是云计算,而是人工智能。
在百度布局人工智能的早期,外界曾对此举颇有质疑之声。或认为其做秀,卖噱头赚吆喝;或认为此举无足轻重,甚至是徒劳无功。彼时人们还未意识到人工智能的重要性和发展潜力。其实直到今天,关于人工智能技术何时能大规模产品化,迎来市场爆发点,仍然有不确定性。但相信已经不会有人否定百度早期开始谋划布局人工智能技术是一个多么明智的决定。
2016年2月,《麻省理工评论》将语音接口列为2016年十大突破技术,百度硅谷人工智能实验室(SVAIL)最新的研究成果--新一代深度语音识别系统Deep Speech2位列其中;6月,《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评选的"全球最聪明的50家公司",百度成功入选; 11月,百度大脑入选15项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百度无人车首次驶上城市开放道路。
在这些值得称道的成就背后,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轮廓,也日趋明朗。
据百度COO陆奇称,百度的人工智能生态布局将基于三个部分:百度大脑、百度云和百度语音交互系统DuerOS。其中,DuerOS是布局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陆奇将其描述为像安卓和iOS一样的操作系统,希望将其应用推广到包括手机、家居、汽车在内的任何设备和环境中。
阿里巴巴:AI应用不止是让“买买买”更容易
如果你经常使用淘宝的话,你可能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你的淘宝的首页推荐越来越“准”了。不只是你搜索过的商品的相关产品,甚至一些你想买但还没搜索过,或是你还没意识到自己需要的商品,都会出现在你的首页上。这仿佛读心术一般的个性化商品推荐,都要归功于阿里在人工智能技术上的开发和应用。
依托得天独厚的阿里云和电商大数据的优势,阿里在人工智能领域势头强劲。2016年8月9日,在云栖大会北京峰会上,阿里云正式推出人工智能机器人ET。阿里ET具备了视频图像识别、语音合成、交互、计算等能力,能基本实现智能人机交互。即识别语音,通过分析,理解其含义后作出回答。
除ET外,阿里还有“电商大脑”和“阿里小蜜”两款产品。多年来不断进化的"阿里电商大脑",支持秒级别内对海量用户行为和10亿商品知识图谱进行实时分析。而"阿里小蜜"作为一个不眠不休不吃不喝的智能客服,能够应对淘宝、天猫平台每天上百万级的服务量。平均响应时间不到一秒,智能解决率也已超90%。这也就是说,在完全无需人工介入的情况下,通过语义分析和联想计算,"阿里小蜜"能向超过90%的客户问题提供对口的服务或可行的解决方案。
腾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与百度、阿里相比,腾讯在人工智能的布局相对较晚。但在大数据和用户行为积累方面,腾讯是当仁不让的王者。数据量和计算能力一样,对于机器学习功能的开发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腾讯行动虽晚,但优势显著。公司于2016年9月22日成立了腾讯AI实验室,计划围绕内容、社交、游戏和平台工具型AI四个领域的应用场景,专注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和计算机视觉四个方面的基础研究。实验室更是在2017年3月邀请到了人工智能领域的权威——张潼博士出任主任,带领一支由50余位AI科学家及200多位AI应用工程师组成的团队。50余位AI科学家中90%以上有AI相关博士学位和海外留学背景。
与百度和阿里巴巴相比,腾讯的AI开发团队可谓学术气息最为浓厚的。腾讯AI实验室在2016年内先后在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等权威期刊上发表了8篇论文。通过与哈工大社会计算与信息检索研究中心(HIT-SCIR)建立联合实验室、开放联合研究与访问学者申请、以及以实验室名义设立奖学金与各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生等一系列动作,腾讯AI实验室在学术界站稳了脚跟。
如此投入自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在今年3月19日刚刚落幕的第10届UEC杯计算机围棋大赛上,腾讯AI Lab研发的围棋人工智能程序“绝艺”(Fine Art)11战全胜斩获冠军。此外,通过在全球范围内,针对人工智能公司的大规模的收购和投资,腾讯在自身研发以外的实力也在持续提升。腾讯对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可以说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小结
纵观BAT引领的中国人工智能行业:百度布局最早,技术应用最广最深,人工智能被其广泛应用在基础产品和业务的提升上;阿里凭借电商、支付和云服务的优势,目前利用人工智能继续深耕电商领域;腾讯则相对最为"开放",更多地采用投资与不同团队的方式,来快速完成人工智能的创新与技术累积,结合海量用户资源,未来发展不可限量。
数据来源:网络公开数据
2016年,三家公司的研发经费支出之和达357.83亿元之巨。当然,这些经费并非全都投入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开发上,但作为重点研发项目,人工智能在这些经费中所占比例一定不小。由此我们可以一窥三家公司对人工智能开发的重视程度,其中橙色方块代表研发费用绝对值的大小,灰色折线代表研发投入强度,即费用与营业总收入之比,这一指标表明企业对创新的重视程度。从上表我们不难看出,百度自布局人工智能的一开始就高度重视,大量投入;阿里居中,腾讯最弱。但在研发费用的绝对值上,阿里后发制人,2015年起超越了百度。 腾讯在两方面都不占优,但也相差无几。
新三板AI市场:专注且灵活,成长空间充足
新三板可归类为人工智能行业的企业屈指可数,目前只有10家。2016年这10家企业的营业总收入合计5.27亿元。相比BAT的357.83亿元的研发投入,新三板人工智能企业的规模小得可怜。但这并不意味着新三板企业在人工智能行业毫无优势。深耕多年,专注于某一垂直领域的新三板人工智能企业专业性高,资源调配也更灵活集中。而另一方面,BAT对人工智能的开发需求集中在市场的“大头”,根据长尾理论,无数个较小的零散需求的总和不小于主流市场,成长空间充足,新三板企业完全可以在这条“长尾”中获取自己的一席之地。
按照研究领域划分,我们可以将人工智能市场粗略划分为: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与自然语言处理,以及机器学习这三类。划分出的这三类并不完全互斥,针对某一方面的开发和应用很可能需要另一方面的基础配合才能转化为一款功能完整的产品。他们分别象征着人工智能系统的眼睛,耳和口,以及大脑。代表耳和口的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严格来讲是两种技术,但由于两者间的高度相关性,很难将他们在开发过程中独立开来,因此划为一类。在新三板挂牌的10家企业中,5家涉及计算机视觉,4家涉及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1家涉及机器学习。
计算机视觉
作为人工智能的“眼”,计算机视觉研究的是如何使机器“看”的科学,也就是利用摄像头和电脑模拟人眼,对目标进行识别、追踪、测量和分析等一系列动作,并将这些视觉信号进一步加工成更有助于做出决定的信息。这一技术的应用前景非常广,出勤、安保、搜索等一系列与身份认证相关的工作都可以藉由计算机视觉的辅助变得更加方便高效。上文提到,人脸识别技术作为“人与人工智能的交互入口”在2017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产业创新大会上被点名为重点发展项目,重要性与政策扶持力度不言而喻。
新三板中就有一家专门从事人脸识别技术服务的企业。像素数据(832682.OC)1998年成立于广州,2015年6月挂牌新三板。公司主营业务以图像采集与检测处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为核心,以公共安全领域为主要应用方向,销售自主研发的软硬件产品、软件定制开发等。
像素数据主营业务
在人脸识别领域,像素数据可谓是厚积薄发,公司成立前期的重点业务是人脸检测处理,如广州市、陕西省等多省市二代身份证相片检测平台;到了2006年,公司开始寻找新的商业机会,同当时美国一家拥有人脸识别技术的公司Identix建立了合作,并接到广州市教育考试考生身份验证平台的项目;2013年时,公司建立了广州市2000万人像库,此后发展稳健。公司的主要客户为政府机构,2016年的第一大客户是广州市招生考试委员会办公厅,销售收入为576万元,销售占比达到40.4%。
创始人姚若光参与并起草了多个国家公共安全行业生物特征识别标准,是该领域的资深专家;此外,公司62名员工中45人从事技术岗位,占比72.6%。可以看出,这是一家技术导向型的公司。从研发支出看,2016年度公司研发支出384.07万元,同比增长238.42%。与此同时,公司承接国家、省、市、科技项目共3个,自主研发项目主要有4个,参与制定3项行业标准,在人脸识别领域内具备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
作为一家技术导向型的企业,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15年底,像素数据面向股东和核心员工发行股票,认购对象包括1名现有股东及32名核心员工,32名核心员工合计持有386,000股限售股,股份占比4.98%,2015年底员工总数为48人,也就是持股员工的比例达到了66.67%。这说明公司对于人才非常看重,并且用实际行动保持团队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公司营业利润为负,净利润却扭亏为盈,这主要是由于收到了473.28万元的政府补助,导致营业外收入大幅增加。一方面,这说明公司是政府大力支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另一方面,公司发展近20年,收入规模仅千万余元,可能是偏重技术研发而不够重视市场与推广的原因,这一点从员工构成也可以看出来,销售人员仅为9人,是技术人员的1/5。目前,人脸识别领域已然是“兵家必争之地”,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公司除了要打磨产品,还要懂得如何把好产品推广出去,擅用市场和资本的力量助力发展。
除人脸识别外,对图像信息的分析与处理也是计算机视觉的重中之重。毕竟只是“看到”、“认识”还是不够,还需要能“思考”:这个人在做什么?他要去哪儿?从而输出有助于决策制定的信息,在安保、侦察等应用领域做出贡献。在这方面,捷尚股份可谓是新三板中的佼佼者。
成立于2007年,浙江捷尚视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832325.OC)主要业务是基于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等技术,面向视频大数据处理与视频监控智能化两方面提供服务。公司营业收入62.58%来自视频数据处理,37.33%来自智能安防。
2015年全年公司营业总收入达6,172.21万元,在新三板挂牌的10家人工智能企业中位居第一;净利润1,089.31万元,位居第三。而根据2016年报,公司营业总收入8476.26万元,净利润-322.57万元。营业收入大幅增加的同时净利润却呈现赤字,这主要是由于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的增加,但这并不表明公司的经营出现了问题,具体情况在后续段落中详细分析。管理费用的增长绝大部分来自研发费用投入的增加,2015全年研发费用投入为995.65万元,2016这一数字则达到了2999.18万元,增幅达201.23%。从另一个角度看,2015年公司的研发投入强度为16.13%(研发投入强度=研发费用/总收入,是衡量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研发投入强度超过4%的公司创新能力较强),而2016年这一数字更是高达35.38%。这说明捷尚股份对于技术研发十分重视。根据捷尚股份官方消息,公司近期在核心技术领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目前申请了42项专利和28项软件著作权。
结合现金流来看,2015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938.53万元,2016年-2474.10万元;2015年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3,297.62万元,2016年上半年-6321.69万元;2015年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4,449.52万元,2016年则增长到了9502.25万元。不难发现,2016年捷尚股份的现金流呈现出典型的负负正模式特征,这说明公司正在经历新一轮的扩张。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负,加上之前提到的销售成本增加,资产负债表上应收账款大幅增加的情况,我们判断公司是为了拓张市场投入了大量资金,为了打开客源,新增营业收入多为信用销售;而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为负表明企业大量购置固定资产,为下一步规模扩张、提高产能做准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在2016年融资现金净额达到了2015年全年的213.56%,这表明投资人对公司的发展前景十分看好,信心十足。
手握核心技术,加上大笔资本的注入,捷尚股份的发展可谓完事具备,只欠东风。而这股东风,也已经到来。正如前文提到的,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人工智能划为重点新兴产业;而在工信部下属“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网页上,人脸识别被点名作为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化的突破口。而这正是捷尚股份的主营与研究方向。不难想见,公司将在2017年以及接下来的几年中获得绝佳的发展机会。
语音识别与自然语言处理
语音识别技术顾名思义,就是使计算机将语音信号转换为可执行的文本或指令的技术,相当于计算机的“耳”。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中的自然语言,指的是与计算机代码等人造语言相对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听说读写所用到的语言,例如中文和英文。计算机接收到自然语言的信号输入后,将其转换并理解,然后以同样的自然语言输出反馈的能力,就是自然语言处理,它相当于计算机的“口”。这两种技术相结合,就为计算机与一般用户的沟通提供了新的可能和更流畅的体验。新三板企业中,清睿教育是一个将新技术推动成熟产业革命的先行者。利用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清睿教育正在对英语口语教育模式发出挑战。
苏州清睿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清睿教育,834987.OC),成立于2012年11月,主要从事智能口语发音训练平台的研发与销售,主要产品为清睿口语100网络学习空间。企业与人工智能行业的接口就在语音识别技术上。“口语100网络学习空间”向学校免费推广,不直接产生收入,而智能听说训练是针对个人的自愿付费VIP服务,使用人工智能语音分析系统对中小学生进行英语口语训练。目前该项业务产生的销售收入的99%来源于个人消费者自愿付费,而剩余的1%则来源于少部分学校和教育局的统一采购。
清睿教育口语100网络学习空间
清睿教育在K12在线教育领域可谓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富二代”。首先,公司具备强大的技术实力,创始人以及董事长朱奇峰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曾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国际计算机研究所资深科学家,拥有博士后学位,是中组部第九批专家级千人计划专家,在人工智能和语音技术领域有十几年的经验;公司自主开发的语音识别引擎和发音分析引擎可以做到音节层次发现和纠错,而一般技术只能对整句发音给出笼统判断;
第二,公司具有强大的股东背景,包括苏州软银、千合资本、朗玛峰创投以及(俞敏洪)(通过东方卓永间接持股),同时俞敏洪担任公司董事,这可能为公司产品和服务进入教育培训机构提供一定便捷性。
第三,渠道优势,公司通过400多家地面课题工作站对产品和服务进行推广,并为累计29个省、220个城市、逾10000所学校提供网络学习空间服务,并通过这些学校为1010万学生和300万家长提供智能听说教练服务。
据公司财报显示,清睿教育2015年以及2016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888.47万元和5206.23万元,同比增长37.95%和80.25%;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分别为395.10万元和1620.17万元,同比增长-26.07%和310.06%。在成立不到五年的时间里业绩有了突飞猛进的改善,近两年毛利率保持在85%以上,净资产收益率也由2015年的8.63%提升至2016年的23.74%。此外,公司在2016年的研发投入为634.06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达到12.18%。
清睿教育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就取得了如此突出的业绩,成长性方面也表现的非常优秀,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2014年资本疯狂涌入在线教育、培训行业的热度余温仍在,K12在线教育市场需求仍在持续扩大;到了2017年的现如今,人工智能迎来利好,拥有纯正技术基因,资深行业背景的创始人和研发团队的清睿教育,在面对市场竞争时有足够的底气,并且仍然具有非常大的潜力。
机器学习
机器学习研究计算机怎样模拟或实现人类的学习行为,以获取新的知识或技能,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结构使之不断改善自身的性能。作为人工智能的“脑”,机器学习是使计算机拥有智能的核心。就像人类学习需要大量阅读一样,机器学习功能的开发需要大量的数据输入,也就是需要大数据的支撑。这对于一般的中小型技术公司来讲是很难逾越的资源障碍,但在新三板上,偏偏有这样一家拥有大数据资源,对机器学习功能虎视眈眈的公司。
作为新三板十家人工智能企业之一,英富森(430374.OC)有点“名不副实”,因为在公司的公开信息上看不到任何关于“人工智能”的字眼。但这家公司却赫然名列各大财经网站发布的新三板人工智能企业观察名单。其实公司目前虽无任何直接相关的产品,但却早已开始布局。
公司成立于2004年,主营业务为信息服务与知识服务相关软件的研发、销售、技术服务与咨询服务。公司产品主要分为四大类:信息服务软件、知识服务软件、知识利用发现软件和行业元数据中心平台软件等。主要应用于教育、文化、科研、图书情报机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信息(知识)服务与管理领域。
2015年企业营业总收入为5,680.57万元,净利润2,212.96万元。2016年营业总收入为7873.53万元,净利润3424.78万元。根据最新年报,公司的收入来源软件销售占76.21%,软件开发及服务占23.79%。根据公司2011年至2015年的财务数据,其营业总收入和净利润一直保持着稳定高速的增长。2011至2015年,企业营业总收入的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高达84.5%;净利润在2012年实现了扭亏为盈的飞跃,此后保持着惊人的190.51%的CAGR至2015年。2016年两项财务数据增速有所放缓,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38.6%,净利润同比增长37.47%,依旧是十分亮眼的表现。
现金流方面,英富森与捷尚股份出现了相似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负,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为负,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为正的情况。这说明英富森采取的是开拓市场的成长型经营策略。尤其在2014年筹得1,777.92万元后,公司在2015年经营和投资活动上支出的增幅十分明显。可以推测公司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也在努力抢占市场。
英富森拥有良好的资产结构,2015年公司资产负债率为27.87%,2016上半年这一数字仅为7.28%,债务负担不大,仍有很大借贷融资的空间。公司的发展优势不仅体现在财务数据上,2015年公司的研发投入强度达34.19%,2016年上半年达30.23%。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英富森股权集中。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兼法人尹科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42.27%。第二大股东英富森投资管理中心是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持股9.58%。如此看来,公司的决策权和经营权都牢牢地掌握在尹科手里,经营易手、管理不连贯一致的风险很低。
最后一点,英富森有一个其他新三板人工智能企业所不具备的优势,那就是信息量。在分析BAT对人工智能行业布局时我们提到过,信息量的大小对于人工智能开发的水平高低起着决定性作用。BAT各自守着自家平台积累的用户数据进行人工智能开发,中小开发者看着再眼红也束手无策。但英富森不同,本来就从事于政府机关、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信息、知识数据化使英富森拥有不依赖BAT,且定位截然不同的原始资料。十余年的技术和数据积累,优秀的财务表现,加上重视研发的创新精神,英富森在这场人工智能技术革命中,说不定会成为一匹一骑绝尘的黑马。
总结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引起各国政商科技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其影响必将是广泛而深远的。随着技术产品化程度的提高及需求的逐步扩大,人工智能技术将渗透至每一个产业,对市场格局产生颠覆性的影响。以人脸识别为代表的计算机视觉技术在身份认证上的应用很可能成为人工智能产业化的第一个爆点。保守估计,目前我国人工智能市场应在百亿级水平;未来五年内非常有望达到千亿级。以BAT为代表的我国大型科技企业在人工智能的开发上处于国际一线水准,但巨头以下的人工智能市场参与者数量和水平都不及美英印度等领先国家。
这种数量和水平的不足一方面需要引起重视,另一方面却正好说明新三板人工智能企业所处的生存环境充满机遇。事实上新三板企业在单一垂直领域的专业性上占优,身处市场需求的长尾发展空间广阔。科技业巨头的存在不是新三板人工智能企业的拦路虎或天花板,而是一个完整生态系统中的相互补充。优秀的新三板人工智能企业能在与巨头的合作或竞争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茁壮成长。
推荐阅读
快讯 更多
- 11-25 10:41 | 精工科技与众亿汇鑫签署5.16亿元销售合同
- 11-21 10:28 | 儒竞科技使用部分超募资金和自有资金投资建设泰国新项目 第一期计划总投资金额2.26亿
- 11-21 10:06 | 供销大集拟以现金15.11亿元收购北京新合作商业发展有限公司51%股权
- 11-21 10:03 | 永利股份拟在泰国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 计划投资金额不超过5000万泰铢
- 11-21 09:55 | 杭州高新发生生产安全责任事故 公司及董事长胡宝泉被处罚
- 11-21 09:48 | 天赐材料拟用不超1.6亿回购股份 用于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或员工持股计划
- 11-21 09:42 | 恒辉安防拟用不超6000万回购公司股份 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或者股权激励
- 11-15 16:49 | 《中关村企业年度发展报告(2024)》发布:中关村新三板企业平均研发强度为4.88%
- 11-14 20:28 | 传奇生物公布2024年第三季度业绩:加速布局产能与研发,巩固全球细胞治疗市场地位
- 11-14 15:43 | 朗威股份拟以自有资金不超过 1亿元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