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挖贝网> 产业> 详情

新三板摘牌情绪高涨 是平台“凉凉”还是企业自身没做好?

2018/5/15 10:15:00      小筱 wanghui

随着2017年报季进入尾声,4月27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发布了一则年度披露情况公告,公告显示,截至2018年4月27日,共计11371家新三板企业中,尚有460家公司未能按期披露年度报告。年报难产外,另一个现象也引起了市场的关注——4月27日,有45家公司选择离开新三板,创下单日摘牌数量最多的记录。

事实上,从2017年开始新三板市场就迎来了“摘牌潮”。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共有709家挂牌公司摘牌,较2016年增长近12倍,月平均摘牌约60家。2018年,截至4月30日,新三板企业摘牌数量为248家,仅4月份新三板企业就减少了177家,创单月摘牌之最。

在众多的摘牌企业中,不乏优质的教育企业。2018年以来,华图教育、佳一教育、高思教育等“明星”企业也悉数离开新三板,究竟原因何在?是为了投向几大股市,还是因为“挂不起、融不到”?面对摘牌潮,教育机构该何去何从?

教育机构“集体出走”,原因何在?

2017-2018年部分从新三板摘牌的教育企业

对于新三板大多数绩优股而言,摘牌多基于登陆其他资本市场以获得更长足发展的考虑,无论转战A股主板市场,还是美股、港股,每一家都有心之所向。

以华图教育为例,其摘牌的信号早已传出。2014年7月,华图教育挂牌新三板,之后不久便开始了筹划冲击A股的计划,但两次与上市公司重组的计划(借壳)都以失败告终。随后,华图教育转变策略,开始进行主动式IPO申请,其在2017年6月公告称,拟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并向北京证监局提交辅导备案登记材料,但华图教育IPO一事之后却再无新的进展。直至2017年12月19日,华图教育申请摘牌,并于今年2月正式摘牌,不久便开始计划在港股上市。可以说,华图出走正式拉开了新三板教育公司转战A股、港股或美股的序幕。

此外,于2015年7月登陆新三板,作为新三板中第一家以k12校外教育作为主营业务的挂牌企业,佳一教育的新三板之路也算是顺风顺水。今年2月,佳一教育选择终止挂牌。创始人王晓兵在给企业员工的内部信中提到:“在新三板挂牌以来,收获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先后实施了两轮定向增发,融资超过1.1亿元……挂牌期间,公司直营校数量增加了近20家,全国客户增长了近一倍。”

王晓兵告诉芥末堆,选择离开新三板是因为公司后续发展需要一个更高的资本市场平台,现阶段主要目标是稳健规模,未来倾向于在海外上市。

同样,高思教育也不在留恋新三板,于今年3月终止挂牌。登陆新三板之后,高思教育被冠以新三板“股王”之称。去年上半年,净利润接近3600万元,定增价达到600元/股。2017年9月,高思教育宣布完成3.5亿元融资,进入K12教培行业的龙头行列。高调挂牌新三板一年多后,高思摘牌似乎有些出人意料,公司对外宣称是为了配合公司业务发展及长期战略规划调整的需要。虽然高思并未透露资本去向,但多位业内人士分析,高思登陆A股的可能性很大,不仅是因为之前几轮融资拿到的都是人民币基金,且在A股市场上市高思的估值会相对偏高。

新三板优质教育标的一直备受资本追捧,企业也在其中获得了理想估值、品牌效应和规范治理。“新三板是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中的重要一环,站在整个产业链的角度,对那些绩优股而言,新三板是他们做大做强的一个中转站,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登陆其他资本市场获得更长足的发展不失为一种双赢的决定。”证券人士告诉芥末堆。

挂不起+融不到,新三板资本功能缩水

除明星教育股为谋求更好的资本出路外,其他摘牌的新三板教育机构也给出了自己的理由。一个无法忽视的现象是,挂牌公司主动摘牌的理由也愈发直白,“挂不起,融不到”已经成为大部分主动摘牌企业背后共同的声音。

除了“为配合公司战略发展规划调整的需要”此类标准退市回答,ST壹零在摘牌公告中明确指出,考虑到目前信息披露成本较高、股票流动性较低、融资成本较高等问题,为降低成本,拟申请公司股票在新三板终止挂牌。另一家摘牌教育企业维特科思也表示,摘牌是为了“降低管理成本”。

近两年,新三板把加强监管作为重中之重,但在流动性不足的市场环境下,加强监管使挂牌公司增加了各种成本。据了解,企业登陆新三板的费用包括挂牌筹划费用、中介费用、税务成本、社保成本、高级管理人员报酬、挂牌后的边际经营成本和风险沉没成本等。仅挂牌前,备案费、改制费、信息披露服务费等费用已近200万元左右;挂牌后,企业每年仍需支付律师事务所持续督导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费、股转系统挂牌年费、中国结算股票发行登记费等。高昂的挂牌成本对于预期年报净利润规模较小的新三板企业来说,主动降低挂牌成本被看做一个可行的选择。

受市场环境的限制,未能享受新三板融资便利也成为企业离开新三板的核心因素之一。业内投资人士分析:“500万元的投资准入门槛相当高,这导致新三板市场的流动性始终难以改善。”

纵观近年来新三板的市场状况可以发现,从2015年4月至今,新三板股票市盈率从历史最高的60.9倍一路下降至30倍以下,这意味着企业估值可能会严重受限,融资规模陷入“低温”状态,市场情绪并不容乐观。相关分析人士表示:“受市场环境影响,新三板资本功能渐弱,企业融资增发目标不容易实现,再加上新三板流动性不足,企业难以享受估值溢价,新三板的资本功能已经大大缩水。”

此外,被并购也是新三板企业退市的一大原因。因交易需要和法律限制,被收购的新三板挂牌公司常需要变更公司形式并终止挂牌,也有新三板公司通过退市成为有限责任公司再择机去寻觅收购方,部分收购方还将企业主动退市作为并购的先决条件。除了以上的因素外,部分企业退市也与公司业绩变动、受到监管处罚等因素有关。

“走”或“留”,教育企业该如何自处?

当新三板进入存量时代,如何有效管理新三板企业一直为监管层所重视。2016年6月,新三板分层制度正式出台;2017年末,全国股转系统打出制度改革“组合拳”;紧接着,2018年1月,集合竞价交易制度上线;4月“新三板+H股”政策正式落地。政策红利虽有所升温,摘牌常态化俨然已成为事实,新三板市场是否会有回温仍不能匆忙下定论。那么,对于教育企业而言,挂牌新三板到底意味着什么,此时应该如何自处呢?

从目前挂牌新三板的教育机构数量可以看出,其对教育机构的吸引力是很有限的。据芥末堆统计,2017年新三板中涉及教育类的公司共有216家,占新三板挂牌公司总数不足2%;截至2017年末,新三板教育机构共计88家,占所有行业分类的0.76%。

尽管如此,仍有教育公司在新三板赚的盆满钵满。以华图教育为例,毋庸置疑, 他是新三板中的赢家。挂牌三年,停牌两年半,交易实际天数仅为61天,华图教育却在新三板融资近9亿,估值也从挂牌前的7995万涨至100.8亿,成为一家百亿市值的明星教育股。

而作为众多中小型教育机构的代表,光华教育在近两年的挂牌中共获得两轮融资,2017年光华教育净利润为1645.41万元, 同比增长34.74%。创始人刘勇表示,自从登陆新三板,光华教育的市场认可度和公司规范度均有所提升,此外,除了资本关注外,光华教育还受到跨行业的关注,品牌知名度也得到相应提升。

事实上,企业挂牌新三板多出于资产增值和扩大品牌知名度两大目的考虑。客观来讲,因流通性问题短期内难以改善,新三板的融资功能确实有所缩水,但教育机构在新三板中是否能够如愿以偿还取决于机构自身的发展情况。

2018年或许会成为新三板的“分水岭”,教育股“集体出走”也从侧面说明了教育行业的高速发展。二胎政策开放带来了人口福利,消费升级下家庭消费能力和意愿的提升,使得教育需求越来越刚性化。同时,借助政策的不断放开,可以预见,2018年,教育仍然是投资重点。

新三板就像一双翅膀,对于教育企业而言,借着这双翅膀或许能飞起来,但没有翅膀也应该学会自己跑。如何把握好平台,规划好自身的发展,实现市场和企业双赢的局面才是当下教育公司应该考虑的。

不过,显而易见的是,无论是出于融资和品牌形象提升的挂牌,还是出于走向更高资本市场或挂不起、融不到的摘牌,优质企业无论挂牌与否,都会受到资本的青睐,好的项目在哪里都会被“眼光毒辣”的投资人发现。当然,在走向几大股市前,登陆新三板这个中转站,更容易被资本所发现也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拥抱A股、港股、美股等更高资本平台总是无可厚非,但是“挂不起、融不到”则是创始人和CEO们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