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挖贝网> A股> 详情

科创板启动在即,这些医药细分领域有望大步迈入“第二春”

2019/3/15 17:48:13      牛牛金融 刘景烨

作为2018年中国资本市场变革的重头大戏,科创板的推出与落地可以说是牵动了从管理层到市场参与各方的神经。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部门到上市公司,不少已经开始跃跃欲试,期望在这个新开设的市场中大展身手。3月8日晚间,已经在港股上市十多年的复旦张江(01349.HK)发布公告称,拟向证监会及上交所申请发行不超过1.2亿股A股,并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成为国内首家正式申请拟在科创板上市的医药企业。

复旦张江宣布申请科创板IPO,离证监会与上交所正式发布科创板“2+6”配套监管法规只隔了一周,体现了科创板对国内医药生物企业巨大的吸引力。科创板不以盈利为单一指标,重点考察企业关键核心技术以及科技创新能力,意在借助资本市场培育初创型科技创新企业,有望鼓励暂无盈利的创新药、医疗器械、医疗技术研发型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促进我国医药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不过,以“科技创新”为主线的科创板指向非常明显,并非“阳光普照”式地惠及医药生物产业的每一个角落,这也就意味着医药板块下分属于不同子行业的公司,未来在科创板的表现也将存在明显的差异。

化学药:产学研成果转化提速,催化更多新药面世

在医药产业的诸多细分领域中,化学药将成为科创板最大的受益者。历史上抗生素、胰岛素、心血管药物、抗肿瘤药物等重磅化药品种的问世,都曾驱动或者引领了医药工业一轮接一轮的技术创新浪潮,带来医药生物领域的大发展。“创新”二字在化学药特征体现得最为明显。

然而,随着各国医疗卫生监管法规体系不断完善、以及新药研发成本的不断攀升,全球创新药品种的研发周期和投资周期正处于不断拉长。目前国内外创新医药产品研发周期已经长到要以十年为单位,而在产品上市之前企业将长期处于无收入的亏损状态,并且创新药高风险的特性往往也让银行望而却步,因此它们只能依靠一轮一轮的股权融资进行产品研发。新药的研发上市投入巨大,离不开资本市场助力。在科创板之前,纳斯达克与港交所成为这些科创企业远走海外的上市选择。

在这样的资本环境背景下,建设和完善一个高效灵活、契合医药发展规律的资本市场就显得格外重要起来,因为这样的市场能够填补间接融资的空白,推动前沿药物和疗法面世,更重要的是能够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打通“产学研”联动协同的链条。以美股市场最近发生的一宗医药收购案为例,研究基因疗法的Spark Therapeutics公司2013年从“常春藤”名校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科研项目中孵化而来,2015年便登陆纳斯达克市场,2017年公司的基因疗法创新药Luxturna得到FDA的批准许可,2019年2月末瑞士医药化工巨头罗氏干脆以43亿美元全现金的对价,溢价122%将Spark公司收入麾下。

在Spark公司火箭般的发展速度背后,美国高效灵活的资本市场与高度鼓励创新的环境,在推动全球首款基因治疗遗传性致盲的新药上市以及公司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未来对标美股纳斯达克和港股生物科技上市新政的科创板将促进我国的创新医药企业发展,促进我国医药产业升级。从2015年至今,我国医药监管政策迎来全方位的重构,激发了国内创新药研发的巨大热情。根据Wind与医药行业研究机构数据,2018年国内依靠VC/PE 融资的医药企业数量超过600家,融资规模高达979亿元,平均每家初创企业获得的投资额已经超过了欧美的同行,如下图所示:

1.jpg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国内化药行业的初创公司,以及围绕这些公司形成的股权融资生态圈有望直接受益于科创板启动带来的资本和市场红利,本土初创药企的研发成果转化速度将大幅度加快。叠加此前药审中心改革新药审评审批流程、推出优先审评通道等一系列行政举措,可以预见的是大量的前沿药械、疗法将在资本和政策层面的多重利好催化下加速面世,造福社会大众。

医疗器械:产业升级黄金期的前夜

除了化药产业之外,未来受益于科创板市场制度的还有医疗器械产业。受宏观经济、居民收入和医疗体系建设等多方面因素限制,我国医药产业曾长期呈现出“重药轻械”的发展特征。这种特征反映在A股市场上,就是医疗器械板块不到化药和中药一半的市值和规模(器械5730亿元51家上市公司,而化药和中药加在一起超过1.8万亿,上市公司超过160家)。然而从国际经验来看,成长性更好的反而是医疗器械。根据Evaluate MedTech发布的统计预测数据,2017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容量约为4050亿美元,2017-2024年的年均复合增速为5.6%,预计到2024年市场容量约为5945亿美元。而根据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统计,2017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容量为4450亿元,同比增长20%,预计未来5年复合增长增速为15-20%,远超全球增速水平。

从市场规模和发展情况来看,当下我国正处于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升级黄金期的前夜。无论是从案例数还是金额上看,生物技术/医疗健康领域在创投领域排名前三,规模巨大的市场里孕育着大量的孵化和投资项目。清科研究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2017年国内股权投资市场中投向生物技术/医疗健康领域的金额达到了878.29亿元,对应的投资事件达到了1132起,其中医疗设备这一细分领域占比在20%左右,表明资本市场对于医疗器械的领域始终保持着很高的关注度,见下图:

2.jpg

从上述数据出发,牛牛金融中心认为科创板开市后将直接刺激国内医疗器械行业进一步加大研发力度,在消化引进技术之余紧跟和追赶国外药械龙头的研发进度。具体到投资主线方面,基因测序、伴随诊断等概念有望成为科创板医药板块的热门概念。

研发与临床外包:与“创新”相辅相成的细分领域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伴随着创新药与医械产业链的大步发展而逐渐兴起的研发/生产外包(CRO/CDMO)细分行业。A股的医疗服务板块上市公司不到20家,但是市值却超过了4000亿人民币,剔除亏损公司后的市盈率接近70倍,不剔除的话更是超过了100倍。参考A股的现状,未来外包行业在市场估值上享有其它医药细分领域难以比拟的优势。

对此,牛牛金融中心认为医疗服务领域高企的市值和估值,主要体现了医药产业的“消费”概念和医药产业对技术研发的“创新”要求不断提高、产业自我迭代和演进的发展潮流。前文已经提及了国内乃至全球新药研发成本不断攀升的现状,而我国近年来实行的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和“带量采购”等政策,将为CRO/CMO行业注入新的发展动力。通过一致性评价作为药品中标带量采购的必要条件,已经成为仿制药企业在行业整合大潮中生存下来的必修课,而带量采购的推行,又保证了企业具备强烈动机积极开展一致性评价。在首批“4+7”共11个城市实行了首轮招标后,国家药监局负责人在两会期间接受采访时已表示未来将向全国推广,目前第二轮带量采购目前已经提上日程,最快预计于二季度开启。综合各大券商的预测数据,2019年仿制药集中申报一致性评价,将为CRO/CMO行业贡献约340亿元的市场增量。

而在成本与监管因素之外,从行业自身发展潮流来看,自上世纪90年代末起众多单抗类大分子药物涌现,并诞生了众多重磅炸弹级的药物。加上当前CAR-T、基因编辑等新的治疗方式的快速推进,新兴的医药治疗领域后续研发需求强烈。生物药、细胞及基因疗法等对于药物研发和临床试验有着更高的要求,对合作外包的倾向程度往往更高,进而催生了众多“小而美”的生物科技类初创公司,支撑起了CRO/CMO行业的发展演进。这些小公司未来登陆科创板之后,借助资本又将进一步促进研发外包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