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新三板通航企业已达41家 挂牌初衷、现实困境及新出路

2018/12/11 9:11:22      通航在线 张静

受限于整个行业发展的阶段和态势,通航企业普遍规模小、盈利模式不明确,利润低,暂无实力冲击主板,而是扎堆在新三板,且全在基础层,这篇文章,让您了解通航企业挂牌初衷、现实困境及新出路。

新三板通航企业41家,全在基础层

截至2018年10月25日,在“新三板”挂牌的通航企业共41家,占新三板挂牌企业的千分之三左右(占全国通航相关企业总量的千分之四左右),并且全在基础层(注1),无一家在创新层(注2),其中制造业20家,运营19家,服务(维修)2家,具体信息详见表1.1。值得一提的是,在新三板挂牌的航校仅有青岛九天和湖北蔚蓝,而青岛九天已于今年3月2日终止了挂牌,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通航企业对新三板的态度。

注1:2016年5月27日,全国股转公司发布了《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分层管理办法(试行)》 ,将所有在新三板挂牌的公司,划分为基础层和创新层两个层级。满足一定条件的挂牌企业,可进入创新层,经筛选,当年有953家企业满足创新层标准(现在有921家)。

注2:挂牌公司进入创新层需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一)最近两年连续盈利,且年平均净利润不少于2000万元(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孰低者为计算依据);最近两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10%(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孰低者为计算依据)。

(二)最近两年营业收入连续增长,且年均复合增长率不低于50%;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平均不低于4000万元;股本不少于2000万股。

(三)最近有成交的60个做市转让日的平均市值不少于6亿元;最近一年年末股东权益不少于5000万元;做市商家数不少于6家;合格投资者不少于50人。

通航企业挂牌初衷、现实困境及出路

一、挂牌初衷

1. 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为上市做准备;

2对新三板有误解,以为上了新三板,挂了牌,拿了股票代码,就是上市公司了,不仅能解决企业融资问题,还特别有面子;

3享受政策红利,获取国家补贴;

4跟风,看别人上自己也上。

二、现实困境

1融资无望,转板无期。上了新三板不一定能融到资,不上新三板未必融不到资,二者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新三板企业的普遍问题是融不到资,即使融到资,成本也很高。而A股IPO审核趋严(IPO被否三年内不得借壳重组;最近一年净利润提高至5000万、8000万),新三板企业IPO难上加难。尽管“新三板+H“模式已经落地,使新三板公司无需摘牌即可申请在港交所上市,但只能选择创业板,且上市前三年合计盈利5000万港元(最近一年达2000万港元),上市时市值须达5亿港元,对大部分通航企业来说,还是有些可望不可及,总体上,上新三板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2流动性不足。根据股转公司数据统计,2017年新三板全年融资额1300多亿,而2018年1月~9月,仅融资472亿,成交额大幅萎缩。并且,交易也主要集中在创新层的900多家企业,其他10000家基础层的企业,基本没有成交的。

3公司运营成本增加,且管理要加倍小心。挂牌后,公司每年都要向中介机构支付服务费用,而中介机构也只在每年披露年报、半年报、召开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时才会露面,并无法给公司提供完善的服务,且挂牌后,就要接受证监会的监管,公司的财务、税务及运营管理都必须严格遵守规定,稍有差池,就要接受罚款,公司等于花钱请人来管自己。

4退出及利益保护渠道不畅。新三板明星企业黑天鹅事件再三出现,众多投资机构损失惨重,又维权无门,极大的打击了投资者的积极性,资金不敢投资,企业融资困难。这对已经低迷的新三板市场来说,可谓是雪上加霜。

三、一条不坏的出路:被上市公司并购

1. 并购现状

2016年,上市公司并购新三板挂牌企业149起,并购已完成的有69起。披露交易金额的130起并购重组中,累计交易金额达344.62亿元。

2017年,上市公司并购新三板挂牌企业109起,并购已完成的有57起。披露交易金额的91起并购重组中,累计交易金额达155.41亿元。

2018年前三季度,累计实施完成的上市公司购买新三板挂牌公司股权的案例共40起,有36起案例构成收购,第一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该36起收购案例涉及交易金额合计达173.7亿元,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与制造业两大产业领域。

2. 并购存在及可持续的基础

(1)上市公司想做大业绩,但成长性不足;

(2)新三板融资能力和市场交易弱,成长性尚可。

通过并购,双方可以互相成全。这不仅体现了多层次资本市场间的良性互动,还有助于企业的强强联合和相关产业的整合升级。

3. 并购的形式及好处

(1)现金+股权;

(2)现金。

股东退出快捷。目标资产股东可快速拿到现金,甚或一部分股权;

4. 注意事项

(1)重组交易不确定性强;

(2)重组交易受经济形势影响较大;

(3)一部分参与方抱有侥幸心理,存在不规范行为。

5. 监管重点

(1)估值是否过高;

(2)是否存在利益输送;

(3)并购合理性

科创板+注册制,通航企业应该关注吗?

2018年11月5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主旨演讲,演讲中称,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那么科创板+注册制会给通航市场带来的哪些影响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证监会已明确,科创板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增量改革,旨在补齐中国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短板,这就意味着它的出现不会强烈冲击现有的存量市场。

2科创板是独立于现有主板市场的新设板块,首批科创板公司应该限于原本计划上市的创新企业或打算发CDR的公司,以及境外中概股企业(该类企业的回归障碍在于拆除VIE结构),新增公司有限,预计不会带来大扩容。

3科创板的目标企业主要是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驱动、生物医药等发展前景很好但眼下利润不高的行业,该类企业一般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短期融资在这个领域作用有限,需要长期资本的进入。

4科创板由最高层直接推出,享受的待遇和支持势必也是最高级别的,肯定会吸引优质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将分流一部分资金,短期内会对其他板块造成较大冲击,甚至形成“抽血效应”。

5注册制的推出使壳资源不再珍贵,炒壳、炒重组等操作将丧失市场,可能导致一部分企业的退市。注册制也使判断企业好坏的标准从单纯的“净利润至上”变为“净利润、流动性、营收、市值、资产”五个要素综合评价。

中国当前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阶段,房地产等传统行业已无法作为支柱性产业来支撑中国经济的发展;而国内资本市场对利润的硬性要求又使中国错失了整整一代互联网创新企业的红利;三年前“战略新兴板”因股灾夭折;今年一度颇受追捧的独角兽CDR发行停滞;曾被寄予厚望的新三板现在也半死不活;市场急需破局。科创板于此时推出,备受各方期待而通航企业不仅与高科技、创新元素紧密相关,还具有耗资巨大、门槛高、周期长、回报丰厚的特点,与科创板要求高度契合。因此,通航企业对于科创板更应有足够的关注和尝试

(文章来源:通航在线/作者: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