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挖贝网> A股> 详情

成都先导发布2020业绩预告:业绩有下滑 但发展逻辑仍存

2021/1/29 18:18:56      挖贝网 李辉

1月29日晚间,成都先导(688222.SH)发布了2020年度业绩预告,公司预计2020年年度实现营业收入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减少1,960万元到2,350万元,同比减少7%到9%;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减少5,210万元到6,250万元,同比减少43%到52%;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减少3,020万元到3,620万元,同比减少41%到49%。

对于业绩下滑的原因,公司业绩预告指出,主要由于2020年全球疫情的波动仍在持续,海外商务开发活动受到限制,导致部分订单签订进程变缓,DEL库建设和筛选技术平台升级对应的研发费用增加,汇率变动造成财务费用增加,以及2020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项目中,减少了与大型定制库合同相关的自有DEL库化合物结构信息和筛选方法使用费收入这一大块收入。

对比分析成都先导前三季度的业绩情况和年度业绩预告来看,第四季度业务有明显回暖。

业绩同比下滑 关键因素究竟为何?

专业人士指出,成都先导年度利润下滑的深层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公司业务受外部疫情等因素影响;二是政府补贴的波动对净利润产生了不利影响。

先看政府补贴,成都先导在业绩预告中指出,减少了2019年度的政府补贴是一个业绩下滑的因素。

该补助属于重大一次性经营相关资金,并不具有持续性。据了解,2019年的这笔大额补助,系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为公司整体搬迁提供的一笔数额为3970万元的重大项目专项资金。在剔除了2019年该笔资金后,笔者发现公司近几年业务收入与政府补助比例表现较为常态化。

在主营业务方面,从分析结果来看,其“罪魁祸首”可能还是新冠疫情的直接影响。因为2020年前成都先导业务80-90%来自海外,在严重的疫情影响下,其主营业务收入下滑幅度不算太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

资料显示,成都先导的技术是一种全球领先的前沿热门技术,应用在药物发现领域,主要客户都是海外做创新药的大药企和生物技术公司,尤其是美国。部分客户实验室在疫情期间关闭,导致公司部分业务无法按时完成或无法按时与客户完成确认,疫情恢复情况较预期缓慢。

本次疫情凸显了医疗医药行业建设的重要性,特别是生物疫苗与创新药相关研发领域。在疫情期间,大量的社会资源集中到新冠疫苗的开发领域,使疫苗领域获得一个即时的蓬勃性发展,而从长远看,需要更长研发周期和更多研发资源投入的创新药领域也会获得持续加码,这对整体药物发现板块的发展存在相当程度上的利好。

业务形态发生变化 提供服务向提供服务+项目转化?

在业绩预告中,笔者发现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类别还发生了一个明显的变化,即减少了“自有DEL库化合物结构信息和筛选方法使用费收入”这一类别。根据预告的说明,“自有DEL库化合物结构信息和筛选方法使用费收入”,是成都先导一笔大型库制定合同附加的专项付款。这么看来,成都先导的主营业务是“提供研发服务(人员,技术能力,技术平台)+知识产权转让”。

而减少这一项收入模块的同时,我们发现公司业务模块应该还潜在一个增项,即前不久公司发生了一个自主研发的新药项目的转让,是卖的“新药项目”。

根据公告,2020年11月,成都先导与白云山签署了《合作开发合同书》,将自主研发的HG030产品转让给白云山,该产品转让涉及全部可能的治疗领域和适应症在中国内地的全部权利(包括但不限于专利权、研发、生产、销售)。HG030产品的后续研发、生产及销售将由白云山独立推进并承担全部费用,成都先导仍保留HG030产品中国内地以外所有区域的全部权益。至此,成都先导实现自主研发新药项目的首次转让,正式开始卖新药项目,跨入了创新药公司行列。

按照先导此前披露的内容来看,内部储备的新药项目有约20项,也难怪,一流的药物发现平台肯定不满足于只用来给客户提供服务,输出更多的新药项目才能充分发挥平台型技术的价值。

结合此前公司并购了一家英国的药物发现公司Vernalis,其将另一项前沿的药物发现技术收入囊中,加之其建立创新药开发同盟等一系列动作来看,成都先导把自己打造成创新药项目输出的大平台,卖新药的发展意图非常明显。

业绩表现逊于同行 投资价值还在吗?

近日,随着上市公司业绩预告的不断披露,在同属CRO板块的药明康德与康龙化成等企业的业绩增速均超50%的情况下,为何成都先导的净利润反而下降?这是否意味着公司经营不善、未来业绩增长乏力?

从上面的分析可见,成都先导与其他CRO公司的可比性相对较弱,不能将对常规CRO企业的理解置于前者之上。原因很简单:成都先导是一家专注于DEL库并逐步向新药开发及转让上转型的企业,其业务和盈利模式与其他CRO公司的差异较为显著,目前国内可以说暂无完全可比的上市公司。

具体而言,首先,成都先导属于药物发现阶段最早期的药物筛选领域CRO企业,旨在为客户提供早期药物发现阶段的研究服务,其DEL技术作为药物筛选领域内最前沿的技术手段之一,填补了我国乃至亚洲在该领域的空白,从业务细分上看国内属于首家,走势不一致也在情理之中。

其次,与传统的高通量筛选、基于分子片段的药物设计筛选等筛选方法相比,成都先导的DEL库技术属于前沿和创新性的方法,虽然具备筛选范围广、花费时间短、筛选成本低与分子多样性高等优点,但对于合成技术与先导化合物库的要求更高,需要进行大量的研发投入,在标准化未成熟、前期积累未完全成型以及规模效应未得到发挥时,无法达到与一般传统CRO企业相一致的很高利润率与业绩增速。

此外,不同于常规 CRO 类企业,由于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DNA 编码化合物库(DEL),具备“药物结构知识产权”,公司针对高潜力、高价值的靶点,可选择性的进行自主药物筛选,并通过灵活的合作模式展开后续开发和共享药物开发成果带来的收益。然而在技术与研发成果尚未完全到位的情况下,公司尚不具备大批量展开合作与药物开发的条件,利润也因之受到了一定影响。

因此,针对成都先导这类在细分领域“开疆拓土”的高新技术企业,投资者的关注点除了净利润外,还应放在企业未来的广阔发展前景以及领先市场地位上。

据了解,药物筛选技术的商业价值主要体现在发现苗头化合物这一环节,而新兴的DEL筛选技术在此方面相较于传统筛选技术更加具有优势,底层发展逻辑已然确定。DEL技术在国外已相对成熟,排名全球前20的药企近年来几乎全部布局了DEL技术,业务推广较为便捷;国内的发展虽然相对缓慢,但随着化学药研究从仿制药向创新药转型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型药企如药明康德等已经开始使用DEL技术,潜在客户众多。

从企业自身来看,根据已开发的合作项目,成都先导作为技术领域研发服务公司中获得合作项目最多的企业,在国外可比公司中营收相对出色,牢牢占据行业第一梯队;又是国内首家以DEL库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前期打下了坚实的市场基础,竞争对手有限,先发优势显著;同时受到国家与地方政策的重视,发展能力获得进一步加持。

在基本面优势较为清晰的情况下,资本市场中有所反映仅是时间问题。此外,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机构抱团逐渐紧密,二八分化越发明显,白酒、新能源等抱团板块持续上涨,半导体、通信、传媒等行业不断下跌。据了解,从2020年12月30日至2021年1月7日,大盘创下六连阳的同时,赚钱效应却相对较差,平均每日只有数百支个股上涨,两千余支个股下跌,分化可谓到达了极致。而成都先导的股价正是在这样一种不健康的行情下不断走低。

从2021年第二周开始,由于机构抱团的逐步分化与投资风格的切换,之前超跌的中小盘股票迎来了估值修复机会,成都先导的股价也因之连续反弹,十日涨幅达30%。这也间接证明此前的下跌主要是市场行情导致,与企业本身并无多大关联。

此外,据相关数据显示,对比东方财富网CRO板块其他14家上市公司,成都先导的销售毛利率(75.92%)位居第一,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41.42%)。这意味着未来随着收入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司整体利润的创造能力也会不断提升,企业本身的投资价值依旧存在。

未来,随着投资理性的不断回归与抱团的进一步瓦解,中小盘股的价值修复趋势会更加明显,而发展逻辑明确、未来前景广阔的成都先导或也将因此受益。